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材料三   唐代婚姻重门阀世族,宗室婚嫁“取门阀者配焉”,而宋代“不限阀阅”,以致“宗室以女卖婚民间”。北宋中期以后,“子孙繁衍,皇族渐多”,宗室不乏“贫无官”者。缺钱、贪钱,“宗室以女卖婚民间”。宋代规定“宗室袒免婿,与三班奉职”“皇族郡县主出嫁,其婿并自身授殿直”。三班奉职、殿直品阶相当低,官员瞧不上,商人却眼红。他们“赂宗室求婚”,即可“苟求一官,以庇门户”,跻身于官户行列。如商人王永年“娶宗室女得右班典殿直,兼汝州税”,苏州商人朱冲“以买卖为业”,又“两受徒刑”,但“弟侄数人,皆结姻帝族,因缘得显官者甚众”。

——据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唐宋两代宗室择婿心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择婿观形成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续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

——(宋)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2018-05-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蝎、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28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蝎、运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230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永泰元年(765),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长庆四年(824),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田纳西工程管理局在1933年5月成立,是一个横跨田纳西、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肯塔基、乔治亚、北卡罗莱纳和佛吉尼亚7个州的大型工程。在建坝过程中,15000户家庭需要搬迁,长期居住在此地的农民家庭对田纳西工程十分不满,于是工作人员努力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与社区领袖讨论、沟通、解释工程的意义,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共识。管理局用全国的专家和国家资源开发化肥生产,教会农民如何提高庄稼产量,控制森林火灾,改造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事业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

—摘编蓝志勇、李东采《经济危机与公共工程:田纳西和胡佛坝的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受到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相比,指出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繁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的原因。

材料二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是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2018-07-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政全书》            《十二气历》                       坎儿井示意图                            代田法示意图     

材料二: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新地面积上升到10亿亩以上。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福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特点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乾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018-07-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华阴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测试题
6 . 古代江南经济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不包括
A.地势复杂
B.气候炎热潮湿
C.人口稠密
D.生产技术落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水有灌溉者,碾碾不得与争其力……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乃毕。若秋夏霖潦泛溢冲坏者,则不待时而修茸。……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岁终,录其功以为考课。

——《大唐六典》

材料二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会要》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规定能长期有效吗?请结合唐后期出现的现象加以说明原因。

(3)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如何评价?

2018-04-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10 . 商周时期,农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原因包括
①青铜工具的使用
②中耕农具的出现
③沤肥技术的进步
④治虫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18-06-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