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2021-07-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B.男耕女织,赋税沉重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谷、瓜、葵、葱等多种作物与绿肥作物的轮作复种,称为“美田之法”;创建了“种子田”,进行良种繁育;粟的品种增至86个,水稻品种为24个。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B.发展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C.中央集权的体制优势D.农业经济已全面领先世界
2021-06-2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传统农学是建立在对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的,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保守落后的特点B.不断发展的根源
C.精耕细作的特点D.影响哲学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一组反映我国唐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唐代时期,位于浙江宁波一带的越窑和位于河北邢台一带的邢窑, 都是当时著名的官营瓷窑,其产品在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中期)……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唐以后,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扬州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唐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市”的基本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021-06-0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氾胜之书》记载有:“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轮作养田B.因地制宜C.动力先进D.精耕细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明和先祖转变为家庭核心的“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活跃B.血缘政治的强化
C.农业经济的转型D.中央集权的建立
2021-05-26更新 | 972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9 . 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2021-05-23更新 | 1149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从古到今,农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   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四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