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春秋战国以来,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国家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铁犁牛耕的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 . 关于下列两种古代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工具都是古代农业生产领域重大发明
B.两种工具使用都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力限制
C.两种工具都能够在生产中节省一定的人力
D.两项发明在当时都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2021-12-13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如表为汉武帝、汉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时期概况
汉武帝时期引入西域苜蓿(后在宁夏、甘肃等地推广种植);赵过推行先进的耦犁、耧车等农具,实行“代田法”(后在全国推广使用)
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受命推广种植小麦(此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实验推广区田法、溲种法等农业技术(后推广到黄河流域)
A.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B.物种交流解决了北方的人地矛盾
C.关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古代中国对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十分谨慎,但却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如汉魏时期的葡萄、胡萝卜香菜,唐朝的菠菜,明朝的番茄、玉米、马铃薯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
A.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B.中外频繁交往提升经济水平
C.长期存在的巨大人口压力D.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2021-11-16更新 | 297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代对土地籍册的管理沿袭秦朝制度,遵循“黔首自实田”办法和汉代规定的“依律自占”等方式,即关于土地面积(顷亩数)、所有人、产量大小等,由土地所有者据实自行申报。这些规定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土地国有制度D.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促进了奴隶主土地所有制成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
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2021-10-22更新 | 408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帕,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表明
A.耕织结合的观念已经形成B.小生产者社会地位提高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出现D.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