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少的东西外,无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A.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B.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
C.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D.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2019-03-07更新 | 629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0年江西上高二中考前热身测试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极端贫困
C.自给自足
D.精耕细作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此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2018-05-01更新 | 370次组卷 | 23卷引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 2018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历史月考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5 .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我国人民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布谷声中闲人少 猪肥牛壮家增福 ”、“ 风调雨顺五谷丰盈 英姿丰彩壮志凌云”这类春联总是备受青睐 ,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B.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D.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
2016-12-1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永安市高三下期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6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7 .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三     “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回答孙中山民生思想改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图二某连环画封面


图三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


图四20世纪80年代丰收的小岗村民


(3)根据材料三(图一到图四)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材料四: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
——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三农”问题?
2016-11-18更新 | 6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9 .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A.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B.其他的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其定了物质基础
2016-04-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陕西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直到1900年左右,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一直在反省,但没有对新奇贪得无厌的追求,没有古今的原则之争。追求新知,探求异乡的渴望,他们也不是没有,但不像17世纪欧洲文化那么普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文化的包容性B.小农经济的保守性
C.文化专制的残酷性D.闭关锁国的封闭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