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基本上是倾向于家庭供养。这就产生了“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传统观念。产生这种观念的经济根源是(     
A.小农经济B.商品经济C.赋税增加D.纸币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农学著作
隋唐筒车、曲辕犁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一家一户D.自给自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B.男耕女织,赋税沉重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4 .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表述正确的是
A.以精耕细作为基本特征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丝织品和瓷器等享誉世界D.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
2021-08-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19年1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和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戏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均体现的是
A.兴盛的南宋纺织业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D.发达的农村商品经济
2021-06-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欧阳修曾这样描述过宋代小农的生活:“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夫糠覆橡实,孟子所谓狗彘之食也,而卒岁之民不免。”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下农民
A.缺乏劳动积极性B.生产工具水平低下
C.备受地主的盘剥D.赋税沉重生活窘迫
7 . 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B.男耕女织C.土地私有D.自给自足
2021-01-20更新 | 632次组卷 | 40卷引用:江苏省2017-2018学年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过关与随堂检测
8 . 经济活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确定耕作时间:“凡耕地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

材料二   


材料三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们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由外国内被的谢进式道略。19922002年是经济作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理论上破除了计划与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丰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苏俄(联)粮食产量不断上升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概述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的会议分别是什么?
2020-12-1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17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黄梅戏《天仙配》中主人公唱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该唱词反映的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征是
A.精耕细作是基本生产模式B.种植与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C.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020-12-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19年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琅琊刻石言:“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石门刻石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札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札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材料四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缘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钾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