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都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面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2020-10-15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南闸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织图》是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文物。下面是绘制于清朝雍正年间的46幅《耕织图》组图中的两幅。


《耕图之二·耕》     《织图之十九·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材料二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简表

品名1843年1855年
1300多万斤8400多万斤
1000多包56000多包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3)概括最前两个年份之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0-07-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耕织图》是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文物。图1、图2为绘制于清朝雍正年间的46幅《耕织图》组图中的两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材料二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简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3)请从材料三的图中任意选取两个年份,概括这两个年份之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从考古发现上看,还是从传世文献上看,耜和未都是中国最古老的农具。《易经·系辞》记载,伏袭氏之后兴起的种农氏,砍削木头做耜,弯曲木头做未,将两种利器传播至天下。在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砖中,人们.发现了一幅(神农氏耕作图)(如图所示),描绘的是神农氏弓步俯身持未耕作的场面,画侧题有:“种农氏,固宜教田,碎土种谷,以振万民,"神农氏生活的准确年代已不可考证,故人们一般认为他生活在黄帝同时代或稍早的炎帝时期,考古年代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期遗存接近。2002年,使西考古工作者在宝鸡市关桃园遗址发掘出一批骨耜,这些骨耜距今约7000年,多为鹿的肩胛骨经削磨制成的,刃端有不同的形态。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相比,关桃园遗址的骨耜可能与传说中的未知发明者神农氏的关系更加密切。


——摘编自许永杰《农耕星火》

材料二   先秦时期的器物表面、汉魏时期的画像砖以及五代唐宋的石窟壁画中,都有关于耕织主题的绘画留存。到了宋代,由文人西家创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生活的《耕织图》问世。南宋初年,于潜县县令绘制了45幅《耕织图》,分《耕图》和《织图两部分,其中《耕图》呈现了水稻生产从浸种到入仓的21个步骤,《织图》汇总了养蚕与丝织从浴蚕到剪帛的24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配以图画和五宫律诗。推广耕作、丝织技术。促进农田的开垦、丝织的发展是绘制《耕织图》的主要动机,很快,在(南宋)高宗的嘉奖和士大夫的推广下,《耕织图》的影响进及当时整个江南地区。不仅如此,《耕织图》在后宫也颇有人气,吴皇后命画工临摹此图的“委织”部分,并依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让画工作了全面修改,且加以题注,对蚕桑种植和丝织生产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绘和说明。

——摘编自张所字《<耕织图>:展现农耕文明的美丽画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明耒耜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耕织图》受到推崇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神农氏耕作图》和《耕织图》所共同反映的经济形态。
2022-08-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是出土的汉画像石(局部图)。下边的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的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的女子操作织机织成布帛。


——摘编自张家升《汉代丝织业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材料二:耕、织为农事两大宗,粟米与布帛亦为国家租、调两大类。蚕桑事业,中国发明甚早,其先皆在北方。汉代丝织物在黄河流域已有几个著名的中心地点。北魏均田制,特有“桑田”可证当时种桑养蚕、调丝织帛,为北方农民一极普遍之生业。唐代全国各州郡贡丝织物数量,以定州为第一。汴宋锦织,尤为有名。靖康元年,金兵入汴,索绢一千万匹。元代北方尚见有大规模之种桑区域,元初有按户税丝之制。然而蚕桑丝织事业之自北南迁,在大势上终于不可挽。明初南北绢税数,恰成三与一之比。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画像石中丝织业所属的手工业类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原因。
2019-06-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