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内容涉及到田庄周边的田间劳作、收获纳粮、盐井生产等;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则呈现了纺织、冶铁、锻打兵器或农具等画面。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述了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这反映出田庄(     
A.发展了自耕农经济B.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限制了土地兼并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朝许浑《汉水伤稼》诗云:“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厥空。”白居易《杜陵叟》诗云:“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这两首唐诗反映了(     
A.农民对良好年景倍加期盼B.农业经济抗灾能力的欠缺
C.封建政府对农民赈济缺失D.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图 图2:张謇的大生纱厂 图3:5G下的智能制造工厂

材料二   皖江地区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同时皖江也根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契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前景广阔、导向性和带动性均较强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把它们培育发展成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龙头产业。

——摘编自《安徽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皖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朝中期引进的耐干旱、易生长的高产农作物甘薯,到清代得到了广泛种植。以往不能利用的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总产量得到相应提高。到后来,为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人们一再减少稻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腾出土地来种植甘薯。这反映出清朝(   
A.耕地面积持续增加B.土地资源危机严重
C.作物种类丰富多样D.精耕细作长足发展
2022-05-07更新 | 24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状态的根本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态B.闭关锁国政策C.天朝上国心态D.君主专制制度
7 . 如表为汉武帝、汉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时期概况
汉武帝时期引入西域苜蓿(后在宁夏、甘肃等地推广种植);赵过推行先进的耦犁、耧车等农具,实行“代田法”(后在全国推广使用)
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受命推广种植小麦(此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实验推广区田法、溲种法等农业技术(后推广到黄河流域)
A.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B.物种交流解决了北方的人地矛盾
C.关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古代中国对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十分谨慎,但却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如汉魏时期的葡萄、胡萝卜香菜,唐朝的菠菜,明朝的番茄、玉米、马铃薯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
A.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B.中外频繁交往提升经济水平
C.长期存在的巨大人口压力D.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2021-11-16更新 | 297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材料二 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材料三 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限制,田庄主不可避免地会对田庄内的宾客、徒附和奴隶进行剥削。同时,由于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田庄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如《后汉书·酷吏·李章传》记载:“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汉末董卓在郿筑坞,高厚七丈,周围一里一百步“积谷为三十年储”,号曰“万岁坞”。“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毂纨素奇玩,积如丘山。”董卓认为有了郿坞,“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传》)。再者东汉时期的豪族在田庄中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地租被田庄主所攫取,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

——杜庆余《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与材料三体现的经济现象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田庄经济的危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为汉代画像石图,画中一牛高耸肩脊,俯首冲抵,二武士徒手与棍相搏,姿态矫健。据此可知,该图
A.彰显出汉代对外积极进取的气象B.表明汉代民间的好勇斗狠之风盛行
C.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D.体现出牛耕变成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2021-10-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