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完全否定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
2020-0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由中及西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英】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请回答:
(1)简述自皇帝制度以来古代中国为“庞大的(国家管理)机构”选拔文官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
(2)既然“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那么请换一角度,谈谈相对于同期的古代中国,中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2019-11-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6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

华师大新世纪版的《世界通史》在其前言所说,《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材料一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它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它的对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近代以来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中国中的世界”的时代了。她以不同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人类社会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总体运动规律的使然,它符合人类社会由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如《复兴之路》解说词所说,“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以下图片资料可见一斑:

图1《南京条约》签订


图5 2010SHANGHAI EXPO CHINA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科技文化成果外,还有哪些方面显示其区域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达到以图证史。对于以上材料,某校历史老师以中国概括出从“中国中的世界”到“世界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请仔细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历史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概括?(注意:可以用这里提到的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外列出主题,来解答这道试题。)
2016-12-0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
2016-11-18更新 | 10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卢湾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长江流域的开发
材料一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 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
平均每年上升量
0. 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
2010-11-18更新 | 4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