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019-02-22更新 | 470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期亩产则高达10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1亩20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
2018-10-28更新 | 110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
四川绵阳斧、锸、锛
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云阳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D.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2018-10-24更新 | 170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稻农发明了一种耘田的工具“耘耥”,“既胜耙锄,又代手足”,而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农民则弃而不用,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
B.社会体制制约技术传播
C.官营手工业的封建性
D.商品经济对技术的限制
7 .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18-06-09更新 | 10773次组卷 | 9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高新区豫龙宏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9 .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2018-03-18更新 | 367次组卷 | 3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战国时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4~6亩土地只能维持一个人的生活。到了宋代,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路地区,大约1亩多土地即可养活一个人。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牛耕的普及
②曲辕犁的推广
③水排的使用
④铁锄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