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2 . 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偏远的农村至今流传着赶牛耕地的口令:“驾、驾”(往前走),“吁、吁”(站住),“喔、喔”(右拐),“过、过”(左拐),耕牛会依照口令有条不紊地帮助农人完成耕作。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A.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B.农民训练牲畜的技能
C.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
D.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
2017-07-27更新 | 154次组卷 | 16卷引用:【校级联考】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香山中学孔子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6 . 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集约经营的出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D.勤俭精神的发扬
2017-06-15更新 | 488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原始自然崇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播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