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齐民要术·耕地》(北魏)中指出:“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初耕欲深,转地欲浅。”此耕作要求(     
A.可以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
B.旨在提高粮食的单位产量
C.体现了因地制宜耕种原则
D.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 汉画像石中有不少表现汉代铁犁牛耕的场景,如山东滕县黄家岭汉代农耕画像石、陕西米脂东汉牛耕画像石、山西平路枣园西汉末年壁画牛耕图、江苏睢宁东汉牛耕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牛耕壁画以及山东邹城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等。由此可见,当时
A.画像石技术高超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北方粮食产量高D.牛耕使用范围较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诗经·载芟》描述当时的生产状况:载芟载柞(除草砍树),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千耦其耘”的生产盛况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取代。据此可知
A.男耕女织方式效率高于千耦其耘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基础形成
C.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生产方式转变D.春秋战国时期集体耕种方式消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河西走廊地区有许多魏晋十六国墓葬,墓中壁画遗存有诸多“牛耕”图像(图2,图3)。图像艺术表达方式夸张,体现了西域风格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技术向西北地区拓展B.中原人口大量迁往边疆地区
C.中原和西域经济交流条件成熟D.农牧互助缓解了人地间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汉代早期农书记载,“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耕作制度和选种、育种的方法已在关中地区广泛使用。这些记载可印证,中国古代农业
A.耕作工具多样B.重理论、轻技术
C.注重精耕细作D.区域发展不平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铁农具,西汉发明了耧车,隋唐发明了曲辕犁,北宋时出现了犁铧和踏犁。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A.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原始农业比较发达
C.表明牛耕技术已达到完善阶段
D.推动农业发展成为独立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大量铁工具看,铲、锄、锸等手工操作工具居绝大多数。至1980年止,手工工具出土点有近40处之多,犁铧出土却较少,仅见七八处。即使在同时出土多种工具的同一墓葬中,犁铧数量也比手工工具少得多。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铁器与畜力联系并不紧密B.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变革
C.农业生产上普遍使用铁器D.小农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类型齐备,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特别是铁犁坚固锋利、配件齐全。这一现象的出现
A.得益于家庭手工业发展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说明铁制农具使用广泛D.适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广西出土的一件西汉初期《东阳田器志》木牍上,记录了当地使用来自吴国东阳地区(今江苏)的铁锄、铁锨、铁钪、铁锸等农具的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汉朝各地
A.农业生产力水平都有提高B.铁质农具的制造各有千秋
C.封建生产关系已普遍建立D.土地开发与兼并急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拉犁是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核分裂反应堆的先驱。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
A.犁是古代人们最早的科技发明B.人类开始掌握征服自然的力量
C.犁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D.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以外的力量作动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