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如所示农具道:“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这种农具的使用(     
A.提高了农业播种的效率B.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C.实现了农业动力的变革D.标志着精耕细作模式的成熟
2 . 麦子原产于中东地区,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麦类作物已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淮河以南、长江流域推广。《晋书》多次记农“无麦禾,天下大饥”。由此可知
A.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B.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C.种植技术已推广至各地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1-06-02更新 | 43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
A.农业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C.土地制度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
4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2021-03-10更新 | 240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0年广东东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6 .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确,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白渠
7 .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不误农时”的思想
2019-05-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漕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白渠
2019-04-05更新 | 149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1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卷
9 . 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凡棉田,于清明前先下壅、或粪、或豆饼、或生泥,多寡量田肥瘠。”“苗育二尺以上,要打去冲天心(即顶心),旁枝长到1.5尺,亦可打去边心,使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一记载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D.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10 .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