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利、灌溉、施肥、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考古学家在北京宣武门以西到和平门一带发现了151座汉代水井。东汉时,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县(今北京顺义),利用沾水(今白河)和鲍丘水(今潮河)流经其境的水利条件,组织农民开发稻田8000余顷,分给农民耕种。这从侧面反映出两汉时期(     
A.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B.南稻北粟格局根本改变
C.水利助推农业产量提高D.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2022-09-27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盟校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发明了畜力牵引的铁齿耙、使用绳索软套、发明短辕的蔚犁以及耕耙耱技术。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受江南先进技术的启发D.良好政治环境的推动
3 . 朱熹十分关注农事,在今江西、福建地区任职期间,每逢春播时节,都要事先颁发《劝农文》,要求农民及时播种。他认为,是否及时播种直接关系到收成的好坏。这反映
A.宋代君主重视农业生产B.程朱理学强调实事求是
C.南方地区得到较大开发D.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4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________,修建了都江堰,使________成为了“天府之国”。
2022-06-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晨读晚背】2022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默写记背(经济史)
2022·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在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世界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陡军的存在
A.加重沿岸百姓经济负担B.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C.有利于水利工程的维护D.客观上促进了岭南地区商贸发展
2022-05-0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江苏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六辅渠等许多渠道,形成了“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朔方、酒泉等郡引黄河水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各地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更不悉数。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B.精耕细作技术基本定型
C.政府主导水利工程建设D.水利工程为灌溉而修建
2022-04-28更新 | 30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在修筑圩岸和疏浚排水渠问题上,宋朝和明朝实行不同的政策,如表所示。

宋明两朝水利管理制度政策对比

宋朝“田头制”以面向堤坝的农村土地的长短为基准,分担修筑费
明朝“照田派役”根据农村土地的面积分派堤坝修筑费
“业食佃力”限制对绅士的优免,地主提供稻米,佃农提供修筑堤坝所需劳动力

这一政策变化(       
A.巩固和强化了小农经济地位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C.适应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D.推动了江南赋税制度改革
2022-04-24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水利田称作“圩田”,即在沿河湖的低洼之地筑堤围田,并设水渠、闸门、水车等设备,旱时灌溉,涝时排水。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长江中下游地区圩田兴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使用曲辕犁和牛耕、运用耕耙技术
B.资源优越便于开发,经济地位凸显
C.封建统治者兴修水利,鼓励种植水稻
D.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利于围垦造田
2022-04-24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认为,两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飞跃时期,这从当时农田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农田水利的普遍兴修等方面,都显示了出来。下列各项中,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
②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③出现了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
④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王祯《农书》记载一种“龙骨车”:“今农家用之溉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下图所示与此相符的是(     
A.B.
C.
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