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018-09-1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二随着经济发生巨变,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狄更斯描绘兰开夏郡的焦煤镇:“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泰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此时“自由放任”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以及英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4 . 政府的政策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管子·治国》

材料二[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1)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依据上述图文资料指出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现象出现的背景。

2017-12-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