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所造船舶名闻四方,指南针在航海活动中得以应用,以致宋代商船足迹远达中东、北非。因此,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据李金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倭寇不断骚扰,劫掠沿海山东、直隶、浙东、福建郡邑的局面。加之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等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勾结,“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为了维护刚建立的明王朝,明太祖不得不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许入海”。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 .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通“逊”,谦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年份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100100100100100
食品支出(%)43.640.939.637.134.7
衣着支出(%)17.416.714.013.6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9.49.510.412.211.2
医疗保健支出(%)3.94.54.54.96.4
交通通信支出(%)4.95.56.26.0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10.011.212.813.314.2
居住支出(%)6.77.17.98.27.9
杂项商品及服务(%)4.64.64.64.75.3


(3)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7-03-01更新 | 340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上)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