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朝,汉江改道,陕西省的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明朝末年,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长途贩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B.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下图为《微州府通往各地路线图》。明代中期以来这类地图在安徽商人群体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当地
A.商帮活动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不力
C.率先冲破海禁政策束缚D.区域经济联系得到增强
2020-04-09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历史试题
3 . 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境内的民族及其政权,利用唐内缩有效辖区之机,更加频繁地开展对唐官私贸易。该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民族间的贸易活动日渐兴盛B.唐政府实行内敛型的贸易政策
C.广州的民间贸易相对最频繁D.官方贸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4 . 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2020-02-25更新 | 206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
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
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仙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18-11-01更新 | 1424次组卷 | 93卷引用:2017届四川成都七中新高三零诊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据此可知
A.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
B.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
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
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