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2019-09-01更新 | 204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大名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5月份半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B.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C.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D.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2019-08-22更新 | 128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2周周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阅世篇》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充分反映了
①明末上海商业的发达
②当时入市的富商巨贾拥有雄厚资金
③商人的地位贵如王侯
④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中介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 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青花瓷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交子
2019-07-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专题一、二检测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2019-07-08更新 | 45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专题一、二检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C.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生态环境的恶化

7 .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8 .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商人乔致庸传奇的一生。乔致庸属于
A.徽商B.晋商C.浙商D.粤商
10 . 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繁荣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