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晋商崛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持续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比较熟悉,并受其影响。民族的战乱与融合,形成了山西人特定的文化思维。清朝入关后,晋商与清合作,并试图通过国家法律制度和政策明晰自己的产权,保障自身利益。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等。“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资,众伙共同而商之,虽不誓而无藏。……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万产可屈指矣”。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

——刘建生《明清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请回答: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晋商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13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与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的“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凯恩斯理论广泛报道的原因。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材料二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2018-11-19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大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中叶以降,中国商品的规模发展与商业资本的壮大促使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日昇昌”为代表的山西票号,以“汇通天下”为目标,以“诚信”等儒家思想为精神内核,积极借鉴并完善传统商业中的账期制度、合伙制度、无限责任制度、身股制度,为满足城乡百姓经济生活、促进工商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九世纪中期,清政府相继陷入与太平军、捻军的战争之中,南北失联,南方各省饷银入京不畅,清政府被迫同意票号代为汇兑饷银,票号逐渐将承汇清政府饷银或赔款作为主要业务。据统计1862-1912的50年间,票号承汇政府金额2.2亿两,利润高达8000万两。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垮台,票号业务量骤减。加上外资银行纷纷来华,到1932年,经历百年辉煌的票号,全国仅剩2家。

——摘编自黄鉴辉《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1905年,在考察英国英格兰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后,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官府开办的国家银行。户部银行总资本400万两,总行位于北京,在天津、上海、武汉等9处设立分行。与票号主营汇兑业务不同,户部银行还经营收存出放存款、买卖金银、代人收取财物等一般银行业务。此外户部银行还享有发行货币,经营国库的特权。1908年,经户部奏准,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制定《大清银行则例》,进一步明确该行国家银行的性质。

——摘编自黄鉴辉《中国银行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西的票号兴起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票号和大清银行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票号衰落的原因

6 .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这个新兴阶层,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安身立家的根基。

据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唐宋之际的人在总结富民之家不肖之子破家败业的情况时曾说:不肖之子破家败业,第一步是变为蝗虫,言其出卖田地,犹蝗虫食稼也:第二步是变为蠹虫,言其出卖家藏之书,犹蠹虫食书也;第三步是变为大虫,言其卖人,犹虎蛇之食人也。

材料二

近代伊始,国人逐渐将“富”与“强”结合起来。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王韬认为“商富即国富”;到张謇时则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富民”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古代条件下,当时维持家道不变的主要做法。

(2)据材料二,概述材料二所引国人对“富”的认识过程。结合所学,分析指出近代以来,“富强”成为国人主要追求目标的原因。

2018-09-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三9月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给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则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则为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较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本上不生产生铁,但铁器制造业仍具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能源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材料三   唐代婚姻重门阀世族,宗室婚嫁“取门阀者配焉”,而宋代“不限阀阅”,以致“宗室以女卖婚民间”。北宋中期以后,“子孙繁衍,皇族渐多”,宗室不乏“贫无官”者。缺钱、贪钱,“宗室以女卖婚民间”。宋代规定“宗室袒免婿,与三班奉职”“皇族郡县主出嫁,其婿并自身授殿直”。三班奉职、殿直品阶相当低,官员瞧不上,商人却眼红。他们“赂宗室求婚”,即可“苟求一官,以庇门户”,跻身于官户行列。如商人王永年“娶宗室女得右班典殿直,兼汝州税”,苏州商人朱冲“以买卖为业”,又“两受徒刑”,但“弟侄数人,皆结姻帝族,因缘得显官者甚众”。

——据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唐宋两代宗室择婿心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择婿观形成的原因。

10 . 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

材料二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018-08-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