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据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代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22-03-1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0年,欧洲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沉重打击。1634年,菲利浦四世限制船只出海;1639年,在马尼拉,许多商人遭西班牙人屠杀;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所有贸易;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白银流入被阻断。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针对铜钱),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高度商品化,急需白银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城镇居民带来极大灾难,以养蚕为生者处境艰难。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湖州丝绸迅速衰落。16261640年,罕见旱涝和蝗灾接踵,伴随天花,导致晚明人口大幅下降,中国也被卷入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的世界危机。三吴向为出口贸易中心,因白银流入受阻外贸获利大打折扣,无暇自顾。宋明国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受到挑战,盖“东墙”穷绌,何以补缀“西墙”?崇祯困坐深宫,为饷银发愁。

——摘编自《揭秘明朝灭亡真正原因:竟是灭亡于经济崩溃》

材料二   在战争期间,英国征服的法国在加拿大殖民地,大部分归还原主人。英国将马尼拉和哈瓦那归还西班牙,将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卢西亚、戈雷和印度的工厂归还法国。作为回报,法国将加拿大、多米尼加、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和多巴哥割让英国。法国还将路易斯安纳州东半部(从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区域)割让英国。西班牙把佛罗里达割让英国。法国在枫丹白露条约(1762年)中秘密地把路易斯安那给了西班牙。此外,当法国在印度重新建立工厂时,法国承认英国客户是印度的统治者,并保证不向孟加拉派遣军队。英国同意拆除在洪都拉斯的防御工事,但保留了一个伐木殖民地。法国割让了它在北美大陆的所有领土,但保留了纽芬兰岛和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两个小岛的捕鱼权,那里的渔民可以在那里弄干他们的渔获。法国的殖民地瓜德罗普也获得了回报,它被认为比加拿大更有价值。

——摘编自1763年《巴黎和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状况。简析导致明朝末期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63年《巴黎和约》签订,其签订的国家是哪两个国家?是什么战争的结果?简评1763年《巴黎和约》的影响。
2022-07-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科)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种茶的百姓为园户,官府向园户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焙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其性质相当于解放初期实行的统购。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由于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获取了丰厚利润。至嘉佑中,由于主管官吏的官商作风,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园户种茶的积极性,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产销脱节。加之管理不善,成本上升,使整个官卖制度经济效益下降。为了克服和改变这一状况,遂将全国茶的专卖改行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行禁椎(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见改通商法财政收入有了增加。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与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最大的不同就是丧失了对外贸易主权而陷入极端的被动状态。中国茶农承受的出口税和内地杂税等各种捐税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出口税的负担。出口税最先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有所规定,后在1858年《天津条约》中重新规定按价值5%收取,即每担收税银二两半,后来因为茶叶每担价格从未达到50两,1902年开始减为一两半,至1914年又减至一两(等于七十美分)。由于茶市的持续低迷,茶商要求免税,自19191010日开始两年的免税,但因茶叶贸易情形未见好转,一直到1925年都停止征收茶叶出口税,到1927年永远取消茶叶出口税。随着中国茶叶出口税的取消,带来了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衰退的短暂恢复;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各种苛捐杂税的负担,茶叶每发生一次移动都需要纳捐,严重挫伤中国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影响农业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叶销售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茶税征收的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税收制度的认识。
2022-02-15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征南越以来,欧洲通往东亚的海上贸易常由波斯湾经印度洋后,再绕马来半岛航行至日南、交趾两港。天竺国(印度)大秦国(罗马)等国往往由此沿海岸的近海航行至我国。281年外国商船改道至广州泊岸后,狮子国(斯里兰卡)蜀宾(克什米尔)扶南(柬埔寨)顿逊(泰国)狼牙修(马来半岛)丹丹(马来半岛)阁婆(印度尼西亚)婆利(婆罗洲)等数十国也多次遣使朝贡,“舟舶继路,商使交属”。东晋时期曾限制铜等用品在广州出口,并选派廉吏担任地方官以遏制官吏借外贸营私之弊。乘搭商人的海舶往来南海的僧人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邓端本《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外贸考略》

材料二 唐代以广州为起点的交通,北可抵长安、洛阳,东北与江南沟通,西出南诏可达南亚诸国,东通闽、浙,南达沿海州府及海南岛,具有全方位的交通路线。杜甫所作之诗“宝贝休脂膏……海胡舶千艘”描绘了当时广州贸易之盛。

——摘编自陈伟明《唐五代岭南道交通路线述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到南朝时期广州作为口岸城市崛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广州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劳动力充足,适宜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明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全国各地前往江南收购棉花、棉纱、棉织品的商人云集,如松江和嘉定所属的枫泾镇、朱泾镇、新泾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都是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当时“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甚至“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骨(都)从此出”。棉花之外,江南许多地区“乡间隙地,无不栽桑”,“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杭嘉湖不少地区,出现了植桑农户,专以桑叶出卖,形成了桑叶专业市场,被称为“叶市”。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19世纪末,清政府大面积放垦官荒,将大面积的生熟官荒地贱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移民大量涌入东北开荒种地。大批地主、资本家、商人等纷纷筹款贱价领荒,并组织农场型经济实体——农垦公司。19124月,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室三陵衙门委托崔洵生等人组织溥丰农场公司,承租奉天昭陵(今沈阳北陵)余地及昭陵私垦地亩“倡办稻田,种植果木”。1913年,辽中县参事会参事员李文华等在辽中县设立试办稻田事务所,招股2万余元,承租县境辽河退地两块,引水种稻。1928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经营土地6公顷以上的“大农”有258264户,占农户总数的19.4%,有的组织承领荒地达16000亩。

——摘编自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大农”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2022-05-19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银成为赋役缴纳手段后,改变了整个赋税财政体系的运作机制。明中期开始越来越重要的白银,主要不是作为流通手段在市场上发挥职能,而更多地作为支付手段,被用于处理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白银确实被广泛应用,但流通的结果是白银大量流入权力运作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白银流通就不必然伴随着市场发育,甚至可能导致市场的萎缩。

——摘编自刘志伟《贡赋体制与市场》

材料二   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白银的流通为何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所产生的影响。
2022-05-15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辽宁专版)
8 . 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
2022-05-15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

——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湖南安化黑茶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熙宁五年,安化因茶设县。南宋时期,当地茶商组建两支茶商军,武装贩茶抗税,朝廷为加强对茶业的管制,在安化龙塘设寨,派兵把守,控制安化黑茶的水陆运输。

明万历年间,围绕湖茶(安化黑茶)的禁榷和开放,朝廷展开辩论,最终经户部裁决,皇帝钦定湖茶为官茶,允许其边销易马。此后安化成为明代茶马互市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安化黑茶逐渐占领了西北边销茶市场。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的以安化为起点的万里茶路,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安化茶业最盛时资江沿岸茶行、茶号达300多家,呈现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摘编自安化黑茶博物馆资料

材料二建国初期,是安化黑茶边销茶大发展时期。安化黑茶广受边疆牧民的喜爱,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因此其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茶

改革开放以来,安化黑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收藏与投资价值被国内外市场炒得火热。近几年,当地政府把发展黑茶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2018年安化茶产业综合产值180亿元、税收3.2亿元,茶产业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35万人,年劳务收入38亿元以上,全县15万贫困人口中,依靠黑茶产业脱贫的达9.6万人。

——摘编自安化黑茶博物馆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湖南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现代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2-01-0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2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