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缟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骁不绝………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宋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唐朝中期以后的统治者发布的关于商业政策诏令的部分内容。

发布者内容出处
唐德宗通商惠人,国之令典《册府元龟》
唐宪宗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唐大诏令集》
唐武宗度支盐铁户部诸色所由茶油盐商人,准敕例条,免户内差役《全唐文》
唐宣宗如商旅往来兴贩货物,任择利润,一切听从,关镇不得邀诘《全唐文》
其商贾准令所在收税,如能据所有资财十分纳四助军者,便与 终身优复;如于敕条外有悉以家产助国,嘉其竭诚,待以非次《通典》
唐禧宗近关州府通舟船处,不得约勒商人《全唐文》
刺史、县令,如是本州百姓及商人等,准元敕不令任当处官 ……百姓商人亦不合为本县镇将,若有违越,必举典刑《唐大诏令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唐代中期以后政府商业政策的基本特点。
2021-05-15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材料二   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唐建光《舶来的盛宴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宋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二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注: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学士)

材料三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市镇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