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耕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松江府“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经济领域有什么新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关系的认识。
2018-09-1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唐)元稹《贾客乐》对唐前期商人贩运商品的描述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出现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三中商品的属性有何变化?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商业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材料三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4)指出材料四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5 . 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变化反映了农耕文明的诸多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

——百度百科

(1)材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业出现的时间。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活动的什么特点?结合课本知识,这一时期的商业管理还有哪些特点?

(3)材料三与前两段材料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8-02-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 高一历史 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测验题2
7 . 中国古代“市”经历不断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

——摘编自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特点以及引起阶层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运河为其流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位于运河北段的通州已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徽商迅速在运河的这一区域开拓市场。此后,晋商进入该区域。徽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也纷纷降尊纡蒉,加入到经商行列。

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罗执.但有财成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隆《临清州志》记输清风气是“士女嬉戏,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绪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簿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你如何看待时人对这一变化的评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7-03-01更新 | 340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周考(2.19)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