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材料一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依据材料,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加之商业发达的大环境。晋商和徽商进入该区域来开拓市场。他们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儒生们也纷纷降尊加入到经商行列。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人们的生活日益华丽奢华。据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11-04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20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20214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3 .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 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 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 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0-09-11更新 | 1282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古往今来,社会经济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并由此引发政治领域的相应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872年,侨商陈启源从英国购买机器设备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继昌隆缫丝厂。该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变革。
5 . 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的必然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期商业出现繁荣,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

由于首都长安的规模最大和最为繁荣,长安城外城共有108坊,这里主要是王侯将相大小官员的住宅,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长安同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

材料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变化,当时的商业最为发达的是都城开封,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人来车往,热闹非常。市场上的商品从金银器具到水产果品,应有尽有,街道上的营业,既有日市,也有夜市。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   江春铺网阔,夜晚鬻蔬迟。子美犹如此,翻然不敢悲。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俗易无常性,江清见老颜。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唐)郑谷《峡中寓止二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草市在南北朝、唐代和宋代的发展概况。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钛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从此,获利最厚的盐铁业全归官府经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元丰元年(前110年)出身于洛阳商人之家的桑弘羊又以搜都尉领大司农,继任掌管全国盐铁事业的职务。

——摘编自杨翼骧《秦汉史纲要》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由于对于商业和商人的认知和前期相比逐渐发生着变化,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对于商业政策和政治政策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采取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宋代官府越来越多地退出商品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使整个商人阶层开始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空间。

——摘自王志立《宋代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20-10-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已远远超过前代,社会上兴起奢靡之风。尤其是商人群体,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成化六年(1470年)户科给事中丘弘等上奏:“近来京师内外,风俗尚侈,不拘贵贱,概用织锦宝石服饰,僭拟无度,一切酒席皆用盘糖缠等物,上下仿效,习以成风,民之困已由此。”

——摘编自魏天辉《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研究》

材料二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阶层(工商业者)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从意大利的建筑设计、法国的内饰品……到中国瓷器、印度织物、希腊和土耳其的古物以及来自亚洲、非洲、美洲珍稀奇异的食品,拥有这些商品和服务在当时被视为时尚、见多识广和现代。时尚成风的结果就是突破了原有的社会等级限制。一些人则相信,这不一定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发展,原因在于国内需求能够促进经济变化和扩展。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及17世纪英国出现奢侈风气的相似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奢侈风气对中英两国造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

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显著”的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