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材料三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出口进口
192952.4143.99
193038.4330.61
193124.2420.91
193216.11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材料四1945年,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2014年10月,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备忘录。2015年3月,英法等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针对这一趋势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鲁格曼评论的依据。简要说明世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

2017-06-2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考前保温训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摘编自《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材料二:今天的“新丝绸之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在国际,“新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新丝绸之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中国—东盟等),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摘编自《中国的大博弈:通往新帝国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2017-04-19更新 | 480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17-03-01更新 | 340次组卷 | 20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宗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运河为其流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位于运河北段的通州已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徽商迅速在运河的这一区域开拓市场。此后,晋商进入该区域。徽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也纷纷降尊纡蒉,加入到经商行列。

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罗执.但有财成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隆《临清州志》记输清风气是“士女嬉戏,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绪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簿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你如何看待时人对这一变化的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钱锺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要说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由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材料四 古代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中心,因而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二、四,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