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①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②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汴京)“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③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④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材料中画线部分描述的是宋代的史实,任选其中三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说明。
2021-04-11更新 | 25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上,这段均衡期(16601730年)应当被理解为一段稳步增长而非停滞不前的时期。整个欧洲商业繁荣。西方世界到处都建起漂亮的新古典风格的交易所。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商品市场都在更加高效地运作。银行也迅速增加,比如英格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每一个欧洲国家都修缮道路、扩建港口,并开凿运河、搭建桥梁。直到1654年,柏林仍然不过是小河旁一个拥有五千居民的定居点,但到1740年,它已成了一座拥有将近十万人口的宏伟城市。维也纳从一个阴森的中世纪堡垒变成了瑰丽壮观的帝国首都。

——摘编自[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业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清代中叶直隶、河南、山东商业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达40%以上。商业城镇中人口超过府城者至少有10多个,人口规模超过一般州县城的为数更多。新兴商镇的大量崛起使城市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商镇在行政建置上虽然只是一个镇,但其人口规模和市场辐射功能很多已超过一般州县城,其中的一部分在其后的发展中升格为行政中心城市。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可视为流通枢纽和地区性商业中心的城镇有30余个,已超过三省的府城总数,这些商业城镇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的绝对统治地位。

——摘编自许檀《明清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三   在西方,最早有关明清“停滞论”的表述出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而后,著名学者魏特夫、佩雷菲特等也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表了类似见解,这些断言使“停滞论”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一个相当普遍的认同。这样一种超稳定、无变化、停滞的中国社会面相在国内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有关“停滞论”的反思很早之前就出现了。

——摘编自朱浒《明清中国社会停滞了吗?——中西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角度评析明清“停滞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城市市区周围建立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限制市外交易。市门则按时开闭。市中有市楼,又称亭、旗亭或市亭,还设有管理市场的官暑,市场内的店铺、摊贩必须按销售商品种类分别排列。在市场交易的除私商的产品外,也有官府经营销售的官营手工业产品及其他物品。市场各级官吏主要负责商贾的著籍登记,检验外来客商的符传,征收各种租税,督查交易是否按规定进行,有无贩运违禁品等,此外,还负责检验商品等级,评定物价,检验钱币的质量,定期检校度量衡,并维持市场治安等。秦、汉法律中的《金布律》《关市律》等,对市中交易和官吏的职责均有较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在秦代,是没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的,即使在首都咸阳亦是如此。虽然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了“市音夫”这一职务,但是,他与“邑音夫”一样,还是县的属吏。市啬夫专职市的管理,但级别太低。直到汉代,才出现了与县令、县长平级的、负有广泛职责的市令和市长。这与汉代工商业的繁荣、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陈乃华《论汉代的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市场管理的发展并概括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市场管理的影响。
2022-07-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7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埠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展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