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①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②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汴京)“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③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④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

——摘编自苏洵《嘉祐集》


材料中画线部分描述的是宋代的史实,任选其中三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说明。
2021-04-11更新 | 25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型市镇“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对“盛唐时期的长安”有这样的描写:长安是连接中国和中亚及更遥远国家的贸易路线的东端终点,它统辖着甚至超过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世界,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从亚洲各处来的人充满着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它可能是到那时为止已经建成的、经过全面规划的最大的城市,在它那雄伟城墙以内居住着约一百万人,另有一百万人住在城墙以外的市区。皇宫面朝南,有一条500英尺宽的中央大道通向南门,这条大道供大多数来访者和一切正式使节或信差使用。这种布局是要让所有来长安的人对帝国的权威和伟大产生难忘的敬畏之情的。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密如星斗的市镇,聚集了以工商者为主体的大量人口。基于农工产品比价的“剪刀差”以及前资本主义商业的高额利润,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四乡。随着市镇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强,特别是零售商业、铺坊手工业、饮食业和酒楼、蔡肆、妓院等行业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绅的迁入,使得市镇行政管理复杂化,官吏队伍遽速壮大,这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凭藉经济、政治实力,消费水准高得惊人,高档奢侈性消费品的猛增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但中小工商业者的生活用品基本来自本土所产,他们所从事的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主要缘自外地市场的需求。

——摘编自孙竞吴《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开埠以来,洋货大量涌入,市场吸引力增强。人们不仅能从市场上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能以比家庭手工成本低得多的价格买到这些商品。如1872年到1886年14每时间里,棉纱价格就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最后竞使洋纱价格与中国棉花价格相等,传统纺织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城市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现代职业的诞生,如银行业,邮政业、新闻出版业等.增加了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纳能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他们改变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作息制度,如上下班制、星期日休息制等,逐渐融A到了城市生活中。这样,由于城市功能增强而集聚在一起的人——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买办等构成了城市的新兴阶层。他们打破了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政治格局,成为一种‘新人类’一一都市人,成为城市社会最重要的产出。而这一类人无疑是近代城市消费生活的主体。

——摘编自谯珊《近代城市消费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市镇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城市消费生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019-05-30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2019届高三第五次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茶馆是专门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了茶馆的雏形。唐代,国家富强、政治安定,经济、文化昌盛城市繁荣,这为当时造就一个群体一一市民阶层提供了条件,他们流动范围较大,见识较广,重人间友情,茶馆为其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宋代,商品贸易地点不再受划定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为茶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明代,茶馆进一步发展,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清代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已走向衰败,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茶馆这一社会窗口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变迁。

——摘编自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

材料二 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也成为如今我们了解古时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茶与文学早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彼此的骨血之中。在读那些有关茶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一刻古人对茶文化的情有独钟,茶也早已变成他们的习惯了。因此,茶文化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赵雅《茶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馆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文化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至宋徽宗年间,从冬至日到上元日,东华门以北都不禁夜。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特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根据时令节气,煎炒,熬炖,蒸煮,凉拌,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刷、曲艺、傀儡戏、影戏等。

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字。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盘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在北宋汴京潘楼七夕节夜市,“伪物愈百种,烂漫侵数坊"。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宋代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茶馆即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据《都城纪胜》载,临安的茶馆三教九流汇聚,不仅张挂名人书画,插四时花,还有弦歌和说书,社会上各种新闻和奇谈怪论在这里都能听到。对茶馆主来说,茶水费的收入有限,故他们往往兼营生意,如兼卖酒、汤、果汁等饮食。《东京梦华录》里提到“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还有茶馆“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许多茶馆是家庭经营,投资少,只需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提供沸水、茶叶、茶具和桌椅便可开张。茶博士是茶馆主雇佣的伙计,在茶馆里挣钱的艺人多为流民。

——摘编自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茶馆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舞台。人们去茶馆会友、交易、推销、卖艺、闲聊,还有人讨论时事、宣传演讲、发动民众。不少茶馆特设“球房”,提倡“文明”、“健康”的娱乐,还提供电话和报纸等服务。悦来、可园等茶馆不仅上演根据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川剧《黑奴义侠光复记》,还多次组织慈善演出以支持赈灾等公益事业。但政府始终以维护公共秩序之名对茶馆加以控制,每家茶馆都有“休谈国事”的告白。国民政府时期,茶馆的数量及营业时间都被限制。40年代,一个包括茶馆数量、营业时间和顾客容量等更为激进的控制计划被提出,但遭到包括改良人士在内的大多数人反对,因为这极大地扰乱了民众的公共生活。

——摘编自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茶馆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宋代茶馆相比,20世纪以来茶馆的变化及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摘编自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材料二   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单位:千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我们应如何看待城市的发展?
2020-04-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NT新时代抗疫爱心卷II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定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朝代/时代正定城经济发展概况
魏晋至隋唐城市格局保持里坊制度,即把城区内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大的里坊区,里坊中又设多条道,四周建高墙封闭,设里正、里卒把守,设置宵禁、早开晚闭,便于管理。城中设有敬爱坊、安业坊、宣化坊等。
宋代北宋初年,太宗下令辟正定为边贸市场,与辽交易香药、犀牛角、象牙和茶叶。城内已出现常设的商品交易市场,其繁华程度位列全国二十一大商埠之一。里坊制度被废除,市坊合一,城里天天有集市,居民富庶,佛宫云集,绿竹红花,“雄盛冠于河北一路”。
元代朝廷在正定下设织染机构、杂造局,城中商贾大户云集,成为“贸易丰盈之所”。正定所缴纳的商税额达到江南诸路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形容它是一座“贵城”:此城盛产丝织品,价格昂贵,商户间成交数额巨大,可流通大汗纸币,水运、陆运便捷,工商业发达。
明代古城的街道和四关都设有集市,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成为常例,商品经济已十分成熟。
清代康熙初年,河北省会迁往保定,雍正年间正定辖区被缩小,限制了其商贸发展。
近代以来20世纪初,法国人原本设计途经正定柳林堡的正太铁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一说是经费问题,一说是乡绅阻挠)改道始发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定错失近代最重要的一次发展机遇,而那小村庄成为河北后来的省会城市—石家庄。
1920年,城墙西北处开凿了一座小门,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行,正定城日益现代化,但古城墙和古城门也逐渐遭到了破坏。

——摘编自周冉《千年佛城正定的风云流变》


阅读材料,从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朝代/时代,围绕正定历史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朝代/时代和论题,史论结合。)
2019-07-17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河北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长安城内分为160个居民区(里),每个居民区都有自己的墙和门,且由一个低级官吏(里正)管理。除了各个独立的皇宫和行政区,还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市场区,即所谓九市。九市之中最重要的是东市和西市,商人被组织在同一个地点进行同一种货物的交易。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城内形成几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还有“酒楼”,“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

——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长安与北宋东京商业发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