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唐代制度规定“非洲县之所不得置市”,而宋代形成了从草市、镇市,到州县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乃至全国中心城市的市场网络。这一材料可用于探究宋代(     
A.商业空间的变化B.江南经济的开发
C.阶层流动的方式D.海外贸易的发展
2 . 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城市管理方式滞后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 . 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4 . 唐代都城长安的市没有遵循前代“前朝后市”的布置原则,而是在皇城的左右前方对称布置东、西两市。每市占两坊大小,内部由“井”字街划分为九个区域,通向市四面的八个门,中央设管理机构。据此可知,唐代市的管理(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适应商业发展的空间需求D.体现了城市主要职能的演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礼记·王制》中记载了西周市场的相关规定:“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据此可知,西周的市场(     
A.商品质量高于前代B.管理规则蕴含诚信原则
C.商品交易规模巨大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 . “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坊市制中的“坊"是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唐朝政府严禁随意突破坊墙侵街造屋,坊墙因之得以长期保持平直,大量唐代城市(例如长安洛阳等),总体布局很长时间未发生大的变动,充分说明唐代市坊的设置大致符合城市建筑的规律。这说明坊市制(     
A.有利于防止一些人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谋取私利
B.使城市商业无法突破政府管理获得发展
C.通过加强对城市居民的人身控制来维护社会稳定
D.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7 . 如表是有关唐宋城市变迁的记载。由此推知(     
记载出处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都城的夜市经济出现B.商人政治地位提升
C.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2022-07-09更新 | 1081次组卷 | 13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历史学家王家范指出:“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传统中国没能通向‘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自然经济阻碍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手工业技术的缺陷D.城市布局不利于商业发展
9 . 在宋代,各大城市的民间手工业往往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后院是手工作坊,临街的客堂就成了店铺,自产自销就成了他们最好的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
A.利于推动雇佣关系的产生B.表明城市中坊市制已被打破
C.促使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使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022-05-06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A.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
B.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
C.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
D.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