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城市变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缩影。唐宋之际,城市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至明清,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然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古老的中国无奈地错失了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于两市中央设立市署、平准署。两署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市场,诸如定时交易,“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规定市场,安排行业区范,使之遵守市场制度。

——摘编自宋英《唐长安城的工商业市场》

“宋代时期,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洗脸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历史的转折时刻出现在1492年.明廷下令“闭关锁国”,沿海人民从此不得与来华的番船发生任何交通、贸易行为。第二年,明廷敕谕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

铁桶阵(对外)和散沙术(对内)是明清治国者的两大法宝,要把天下打成散沙,在经济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织.在14世纪的中国江南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孺老小都从事纺织,全家动手,机声不休,通宵达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经济有哪些变化?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分析明清商业受阻的原因。
2022-04-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唐)《晋书》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唐)《隋书》

材料三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



材料四   唐中叶后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经济现象,宋朝则是“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则更变为“湖广书天下足”,这反映了粮食生产重心有了一定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唐长安和宋东京城的异同。由此可见,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苏湖地区比湖广地区发达的原因?
2019-10-1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中州古籍出版社)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述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任答两点特点)
(2)材料二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其最大特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商业经营的变化?
(4)材料四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019-04-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与“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推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广大地域。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

材料二: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同时皇家苑囿、旧时街署园林、孔庙等园林向社会开放,形成大众公园。辛亥革命后,在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倡导和影响下,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政府修建或改建的公园。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我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安怀起《中国园林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