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回答下列问题。

《荀子·王制》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指中原地区)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hé)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qǔ)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欧亚大陆一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大部分奢侈品……他们(欧洲人)开辟了新的外洋航线,提供了必须的资本、船舶和专门技术。当然,他们会从奴隶贸易、甘草和烟草种植园以及东方贸易中得益最多。

——《全球通史》


(2)指出上述材料中使欧洲人“得益最多”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民商设厂数和资本额都比以前有较大增加,形成晚清以来时间较长的一次民商投资热潮。据统计,在1902—1911年的清末新政10年中,全国共设立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本国民用工矿企业642家,创办资本额共13848.2万元,企业家数占清季工矿企业设立总家数的67.4%,投资额占68.0%。其中,完全商办性质的企业共558家,资本额10158.6万,占新设企业资本总额的73.4%;官办、官商合办、中外合办企业共84家,资本额3689.6万元,占新设企业资本总额的26.6%。

——《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3)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对以上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2020-07-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原为韩国大商人。在赵国经商期间因结交秦公子子楚,后官至秦国相国,封文信侯。在他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大商人子贡,曾经“相鲁、卫”,“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当时,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①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门下都有大量门客。吕不韦自愧不如,便用优厚待遇招揽食客三千人。这些门客为他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据学者统计,该书大量引用各种文献,如《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以及慎到、曾子等人的著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力图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的观点,认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概括文中①②③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示例:文句④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2018-01-01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
示例:文句④ 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