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巴蜀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日常用品,乃至各种奇珍异宝,皆能在市场上买到,农村地区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至城市市场中。城市中居民大都脱离农业生产,生活所需多从专业化的“米市”“布市”中采购获得。各大城市中的夜市悄然兴起,在“市”以外各坊日渐散布商肆店铺。城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酒肆、酒楼,开设了大量的旅店以供住宿,不仅有许多官、私医生可为人们诊病,而且还设有药市或药肆等为居民买药提供方便。

——摘编自李映涛《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特征浅析》

材料二   15~18世纪,英国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旧的国内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商业联系加强,跨区域长距离贸易迅速增多,大宗商品如羊毛、呢绒、谷物、畜产品等都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到l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经遍布全球各地。 1554~1680年间建立了 49 个股份制公司,至1695年,增加到150个。商店、交易所、客栈等灵活自如、方便及时的新的流通方式出现。伴随16、17世纪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种信用手段如借贷、汇票、期票、债券和抵押等都已流行。 17世纪中期以后,汇票也成为一种可转让的票据。18世纪时,信用是贸易运作的关键,许多公司的资产都是以信用结算而不是以现金结算,筹措资金也变得更加复杂。与此同时,政府也进行了公共财政改革,以发行证券与公债券来筹集资金。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的特征,并简评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 隋及唐前期,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性商业都市;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D.安史之乱使北方日趋衰落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4 . 长安广运潭盛会陈列的土特产品基本情况(743 年)
地名土特产
陵(今扬州)锦、铜镜、铜器、海味
南海(今广州)玳瑁、珍珠、象牙
豫章(今南昌)名瓷、酒器、茶具
宣城(今宣城)空青石、纸、笔、黄连
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B.民营手工业已成为主体
C.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D.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023-02-15更新 | 372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四)历史试题
6 . 杜甫有诗云:“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驿站)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内外商贸活跃B.处于盛世升平时代
C.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D.丝绸之路重海轻路
7 . 唐朝中后期,乡村出现了许多“草市”,江淮一带尤其繁荣,“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其中一些发展为商业市镇。草市的出现反映了(       
A.严格的坊市制度已经崩溃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商业城市成为贸易中心D.市场从城市延伸到乡村
2022-05-26更新 | 292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七校联考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唐朝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期间,原本通行的绢帛货币逐渐退出市场交易,使用的货币开始向铜钱等小型货币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货币的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D.商业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9 . 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颁行钱蓄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
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
10 . 唐朝前期诗人笔下的长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室有月”,后期的汴州等城市却现出“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景象。这反映出
A.长安的经济地位遭到削弱B.唐诗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C.古代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D.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