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朝以前市的发展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元代学者胡三省认为,建康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的“草市”
A.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B.受到封建官府的行政规制
C.突破了城市商业管理限制
D.促进区域性商人集团发展
2019-04-22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京经济依赖哪些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异同。
2019-04-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一(文)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 历史试题
4 . 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为文学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创作环境。下列诗句不能折射唐朝经济发展的是
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昔在建城市,盐酒昼夜喧
2019-04-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019-04-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永清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我们贵州有很多有趣的地名,如:马场,猫场,鸡场,狗场……等等,他们是我国古代的农村的集市贸易场所。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记日,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表示,比如今天是甲午日,午是马,则午日在某地赶集,某地久之则名为马场(赶马场)。请问这种农村的集市贸易场与下列相似的是
A.坊
B.市
C.草市
D.瓦市(肆)
2019-04-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包含了古代中国四个历史时期都城情况的丰富信息。请根据都城发展变化的信息,提取观点,进行论证。
2019-04-0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飞越版)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间里制”起源于先秦。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间”;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内中居民。“间里制”至隋唐进化为“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北未定都汴梁后,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制”。至满滴入关,北京城居民的住宅,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棚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粉栏渐渐消失。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居民区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9 . 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A.草市
B.都市
C.早市
D.夜市
2019-03-3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
10 . 韩国学者崔致远(857—卒年不详)在中国生活多年,他在《请巡幸江淮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江淮为富庶之乡,吴楚乃繁华之地……扬都奥壤,桂苑名区;四夷之宾易朝天,九牧之贡无虚月。”他所处的朝代以及材料中提及的城市可能是
A.隋朝长安
B.唐朝扬州
C.北宋东京
D.明朝苏州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