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京(开封)城分为三重,即宫城、里城和外城。东京漕运发达,随着东京商业经济的繁荣,街道四通八达,开放型的街道代替了封闭的里坊格局。东京的人口在北宋末年达到一百万以上,东京居民的身份与职业十分复杂,主要以政府人员和各类商人为主,人口流动性高,极易导致治安滋扰之事频发。北宋东京治安机构主要由行政、厢坊、军事三系统组成,主要负责对反抗专制皇权的镇压和惩治、社会公共秩序管理、经济秩序管理、人口与户籍管理、生活环境管理和防火管理等。

——摘编自杨瑞军《北宋东京治安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治安制度建立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东京治安制度的作用。
2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城市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对城市空间的利用与规划提出了新的课题。唐宋之际的统治者开始转变城市管理思路,放松对侵街屋舍等违章建筑禁令的同时,放弃对其一律拆毁的机械做法。五代后周世宗规划大梁城时,允许街道两边的居民各自占有约十分之一街道宽度的面积,用来种树掘井和修盖凉棚。宋朝规定,向街开门、沿街置铺等行为已经为朝廷所认可。涉及平民百姓的侵街屋舍,拆除过程相对谨慎,不仅会考虑到季节气候、劳扰百姓等因素,还会给予比较宽裕的时间期限。

——摘编自李永等《“中世纪城市革命”与唐宋时期城市违章建筑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城市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之际城市革命的作用。
2019-11-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民族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强化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宋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二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注: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学士)

材料三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市镇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材料中提取中、英两国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并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贵州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