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史记,货殖列传》将天下分为关西、关东、江南及龙门——碣石以北四个经济区。关西、关东(“关”指崤山和函谷关)是天下财富的生产地与聚集地,江南(长江中下游南岸)一带维持着农业生产方式,龙门——碣石以北(塞北)基本为畜牧业生产区。这可以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深受环境影响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政府经济管理水平提高D.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2 . 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体恤民情,曾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蜀郡经济地位重要D.社会经济百废待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宋时期,各路均设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但江淮荆浙发运使不是一个普遍设置的官职,而是一个特别的职务,只管发运淮南、江南、荆湖与两浙六路的粮食到首都地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北宋时期
A.南方地区得到普遍开发B.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
C.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明代广东和福建甘蔗产量最大,但至清代,由于福建烟草和茶叶种植与甘蔗争地,广东的甘蔗生产已超过福建。这表明清代
A.经济重心移至闽广地区
B.区域经济特征日益明显
C.广东经济逐渐超过福建
D.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2019-04-18更新 | 257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却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谚语。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
8 .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C.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2017-07-0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