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隋代,关陇地区农业衰落,首都长安时常粮食短缺。而江南地区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从侧面说明(     
A.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B.大运河开通有其必要性
C.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北方商品经济逊于南方
2 . 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远高于其史学价值
B.《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
C.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D.两晋政府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
3 .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示意图。这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是(       
A.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B.北方短暂统一的原因
C.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D.北方经济落后的原因
4 . 占城(古国名,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稻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主要是由于
A.海上贸易交流得到发展B.宋代政府重视推广农作物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江南各地进行的经济交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区域长途贸易开始出现B.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C.政治中心开始向东移动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2022-05-20更新 | 169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政府不得不“以江淮为国命”“当今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这反映了
A.南方经济地位提高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
C.北方长期战乱不断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2022-05-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2022-02-17更新 | 957次组卷 | 1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徙出地徙入地流徙之家数流徙之人数
陕西、甘肃四川、河南十万家左右二十万人
山西河南十万家左右三十万人以上
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十数万家六七十万人
河北山东、河南一万家左右五六万人
云南越南北部甚众甚众
汉中四川、湖南数万家数十万人
A.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C.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D.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9 .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
2021-05-01更新 | 322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万斯同所编《东晋将相大臣年表》,东晋的15位尚书令,北人占了12位;40位尚书仆射中,北人占了30位;31位吏部尚书中,北人占了24位。这说明东晋时期
A.南方文化发展相对滞后B.南方经济尚未得到开发
C.文化中心出现迁移态势D.政权完全被北人所垄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