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2023-03-29更新 | 48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是(       
A.民贵君轻B.君主专制C.以农为本D.自给自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汉初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这沉重地打击了西汉农业的发展。另外,在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依赖自然而又受制于自然。同时,一些商人为了发财致富,趁着资源紧缺而囤积物资,并利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影响社会秩序。西汉时期,汉武帝大力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目的之一就是让“鄙夷商人”成为深入人心的思想,从而加强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控制。

——摘编自张丽慧、郭家慧《“重农抑商”背景下西汉农业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在元杂剧《东堂老》中,富商赵国器在临终前将他的儿子扬州奴托付给好友李实(东堂老),但扬州奴在父亲死后肆意挥霍,把家财败光,最终沦为乞丐。之后因艰苦生活的磨练,他痛改前非,变得勤俭刻苦。最后,东堂老把赵家的产业交还给扬州奴。诚然,剧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扬州奴“败子回头”的故事,引出俭成奢败的教训,也表彰了东堂老的信义行为,但剧本始终贯穿着更深刻、更值得重视的思想内涵——作者对商人阶层的认可。《东堂老》这种重商、颂商思想的形成无疑与元代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关联。

——摘编自戴汝庆《从<东堂老>看元代中后期对商人态度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前中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杂剧《东堂老》对研究元代商业史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子系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是居高临下的,不仅居第一位,而且包容并支配着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所谓“政治一体化”的特殊结构类型。经济是大国政治的经济,即着眼于大国专制集权体制的经济,私人经济没有独立的地位,因而也未能产生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文化是高度政治伦理化的文化,着眼于大国专制一统为主旨的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异端思想和形式化的思辨不是没有,而总却被遮蔽,了无光彩。政治高于一切,一切都被政治化,一切都以政治为转移。这种社会生态性的高度倾斜,造成不了什么别的力量去制衡、约束政治系统,成为中国难以走出“中世纪”的症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3-09更新 | 46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序部分广泛摘引圣君贤相等注重农业的事例,同时提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盖不足存”。材料表明贾思勰主张
A.工商皆本B.花卉庭园栽培有益民生
C.以农为本D.农民应该固守小农经济
6 . 明太祖规定,行商须领取官府印制的路引,才可外出经营。又规定出行在百里外而没有路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这反映出当时
A.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B.商业发展威胁了农业
C.抑商政策成效明显D.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对“本”与“末”的看法和政策


秦始皇“上农除末。”
汉文帝、汉景帝“农,天下之本。”
宋太宗“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两浙诸州,纸扇芒鞋及细碎物,皆勿税。”
[宋]叶梦得“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
明太祖“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
王阳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张居正“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乾隆帝“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

——摘编自李伯重《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观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其中《均输》有一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日“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重B.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税率不尽相同D.政府对“市”管理严格
2021-08-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战国时期荀子倡导“工商众则国贫”,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商众,则入税多矣”。下列对二者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儒法两家思想的差异B.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过时
C.显示出纳税人主体发生改变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0 .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
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2021-05-13更新 | 417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