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1 .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其中《均输》有一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日“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重B.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税率不尽相同D.政府对“市”管理严格
2021-08-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农业生产对政府政策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021-06-27更新 | 505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唐人张籍《贾客乐》诗:“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一史料反映出
A.商人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极为恶劣B.农民因羡慕商人地位而弃农经商
C.商人受抑制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D.唐朝政府对商业由打压变为鼓励
4 .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作者编撰该书所持的基本思想是
A.农商皆本B.农本商末C.农末商本D.农商皆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晋书张茂传》载“杀牛有禁,买者不得辄(就)屠”;《晋书虞预传》记载“老牛不牺,礼有常制”;《梁书谢朏传》记载谢谖“坐杀牛,免官,卒于家”;《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见到亲家送来的牛肉,说“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这些记载反映了六朝时期
A.开始使用牛耕B.法律异常严苛
C.重视农业生产D.饮食结构单
6 . 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究竟什么是第三条   道路……美国总统克林顿则认为,第三条   道路是一种在企业、劳动者、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新的混合型自由市场竞争经济之路。克林顿首先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他主张的第三条道路的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卷》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据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1224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克林顿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概念,他认为应如何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在他执政时期美国实施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3)材料三中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是如何认识的?这一认识在党的十四大决议中有何体现?
7 . 汉代在公田的基础上推行屯田,屯田土地由政府所有或直接经营,铸币、盐铁生产及销售、榷酤等也基本处于政府管控状态。这反映出汉代
A.经济出现转型B.官营手工业发达C.市场配置资源D.国家职能的加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4)试从经济政策的视角说明当时“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9 .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中国的出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

田赋工商税总额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1776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42293282761303058924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西汉商业的发展
2020-1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