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重农抑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

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
(2)有观点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
2023-03-29更新 | 48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检测(二)历史试题
2 . 若就经济情况而论,中国虽然称以农业立国,然工商业之发展,战国、秦、汉以来已有可观。惟在上者不断加以节制,不使有甚贫、甚富之判。由此可见,战国到秦汉(     
A.社会商业环境较为宽松B.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国家经济政策有延续性D.贫富分化危及封建统治
2023-03-21更新 | 28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汉朝法律规定不得宰杀幼小或正值壮龄的牛,只允许宰杀年老病衰的牛以供食用,犯禁者依律应被处以死刑。这反映出汉朝(     
A.抑制奢靡之风B.实施重农政策
C.延续秦朝苛政D.民众食品短缺
4 . 西汉初年,汉高祖下诏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文景以后,这一禁令却成一纸空文,甚至出现富人“车舆衣纂锦,马饰傅旄象,帷幕茵席,绮绣绦组”的现象。这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B.政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C.休养生息改善民众生活D.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2023-02-20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旨在(     
A.限制民众从事商业B.规范商人户籍
C.增加国家赋税收入D.保护小农经济
6 . 贾谊曾上书汉文帝,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重,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据此可知,当时(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商业活动较为兴盛D.重农抑商成为社会共识
7 . 《史记·平准书》及《史记·食货志下》皆有“重租税以困辱之”的说法。汉初的具体规定是: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算赋等。其用意在于
A.限制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B.保护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C.打击商人的非商业性活动D.以政府力量干预商业活动
8 . 清代乾隆年间的《生意世事初阶》一书中将商贾之理财视为居家之急务,并与为官出仕、“出而裕国”相提并论,而《贸易须知》中更是希望学习者“研求温习,玩味熟思”,并把“异日有成,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于经商之上。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工商皆本观念开始流行B.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农本商末观念受到冲击D.新商业伦理观的构建业已完成
9 . 汉初,商贾“大者田数百顷,小者百余顷”,中后期“(国)财赂衰耗而不澹”。桑弘羊强调“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富在术数,不在力耕”。这表明桑弘羊
A.主张工商可以富国B.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政府宏观调控D.强调工商皆本的合理性
2022-05-09更新 | 20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忠义,“富氏”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忏陌,家资在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徊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拉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