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统一台湾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澳门、漳门、宁波、云台山设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榷关,而以粤海关为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封锁其他海港,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上述变化表明
A.清廷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B.乾隆年间始行“海禁”政策
C.清朝闭关锁国趋势日益明显
D.广州一口通商助推中外贸易
2 . 观察下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归纳上述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
(2)图二反映了清朝面临怎样的周边形势?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朝政府应对这种形势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效?为什么?
(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2014-10-29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北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期第七次周练历史试卷
3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31349年间,瘟疫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洲。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无法被确知的:但我们知道,欧洲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域镇,死亡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修道院也是重突区之一,大堂国照顾垂死的人而染病身亡。

——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二   年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13001500


——摘自朱迪斯·M   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三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中国西安、洛阳
公元前202220罗马
6世纪以后中国
13世纪以后逐渐向西方转移
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饥荒、大癌疫给中世纪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3-18世纪“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
4 . 康乾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但是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压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2019-04-12更新 | 610次组卷 | 5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
7 . 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