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018-06-09更新 | 13996次组卷 | 12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思想解放的程度B.中央集权的强弱
C.经济结构的差异D.海军实力的高低
2018-06-03更新 | 2496次组卷 | 3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2018-05-13更新 | 234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孝感六校教学联盟高一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4 . 18世纪中期以后,所谓对外贸易,已非中外双向对等贸易,而仅仅局限于在中国本土接纳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这一“极不正常的格局”。这一格局
A.阻止了西方的早期殖民侵扰B.确认了中华文明的领先地位
C.巩固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D.贻误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机遇
5 .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二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和“需求侧”成为高层讲坛的高频词,两个词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时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批评了当时中国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3)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7 . 清代的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他认为海禁政策
A.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能加强沿海边防和肃清海盗
D.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的动荡
2018-04-08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版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等

材料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期影响
10 . 鸦片战争前,广州是中国外贸中心,工商业从业人员很多。鸦片战争后,广州工商业衰落,十三行风光不再,大量工商业者沦为流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广州在鸦片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逐渐解体的小农经济无力支持工商业发展
D.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地位终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