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受到海外市场的拉动,但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却遭到明清统治者极其顽固地抵制。清代初年,政府规定: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者一律处死,货物全部没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格规定“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夏燮的《中西纪事》中也记载了当时“洋行据为垄断之利,诛求不已,串通官吏,税费日增”,各种货物的税率没有明确规定,并且存在“向来人要税,货也要税”的现象。18世纪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以外交手段与中国建立贸易交往关系的诉求,清政府却认为西方商人是慕华而来,倾心朝贡,广州知府蓝鼎元便指出“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的严重问题。

——摘编自刘玲《明清之际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及其丧失》

材料二1890~1912年,全国资产万元以上的纺织厂有25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21家,当时“妇工、童工的劳动已经成为新式工业尤其是纺纱的重要力量”,家庭手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华侨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厦门工业80%~90%的厂家都是华侨投资或与华侨资本有关,厦门的裕昌米粉厂每月出产的10余万斤米粉还大批配运至南洋各地。1920年,厦门地方人士发出开辟马路的倡议,成立厦门市政会,负责工程审议和筹款,进行马路建设。据1930年统计,泉、漳两市共计有泉国公司、泉洛公司等23个汽车公路公司,行车里程达1691公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在全球尤其在东南亚经济圈中的战略影响愈益广泛。

——摘编自张莉《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明清之际东南沿海地区丧失经济发展机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期我国大力创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3 . 16、17世纪的中英两国均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对外政策也逐渐发生较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 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在这种复辟气氛下,所有重要官吏都关 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创造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儒家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发生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重视。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东印度公司一旦政权在手,便迫不及持地利用它来实现掠夺。在这方面,它的贪婪、 残幕使当年在马拉巴尔海岸胡作非为的葡萄牙人也相形见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 早期掠夺就最典型地表现了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在殖民地掠夺的劣迹。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以后中国对外关系走向保守的原因,指出这种保 守性的主要体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近代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 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示,谈谈16、17世纪中英两国的对外政策对今天的启示。
4 . 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远史·清代经济卷》


(1)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观察上图,结合所学分析1879~190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


(3)观察上图,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围绕“开放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019-08-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3年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

——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简易图



材料三   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

——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
(2)据材料二所示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百年来,东亚始终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东亚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142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09年,明廷开放广东开展特定的民间贸易。1514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并逐渐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1567年,朝廷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活跃,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贸网络,中国的瓷器、茶业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并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络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贸的中国商行在广州快速增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口,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好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也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取代旧的体制,以上海为中心之一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

——摘编自(美)范岱克《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

材料三 20世纪最后四十年,东亚迎来了发展高峰,日本经济崛起,“亚洲四小龙”腾飞,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千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GDP跃居世界第二。…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政府立足亚太、面向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东亚贸易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东亚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述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以来东亚贸易和该区域发展的认识。
7 . 城市的商业功能和政府的商业政策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概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

——吴均《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清代)中国城市不像当时欧洲城市……商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形成为投资城市工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力量,反而购地收租,跻身于官僚与地主相结合的乡绅阶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商业发展的基础,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 “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管控的角度,简析宋代发生“城市革命”的直接原因。
(3)材料三所述现象是由哪一经济政策造成的?与其有内在关联的清朝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
8 .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1793 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于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既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21 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 世纪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2001年中国加入了什么国际经济组织?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认识。
2018-07-2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四川省3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设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后之人君,认为天下利害之权皆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私利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然,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织)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后(织机)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明)张翰:《松窗梦语·异闻记》

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作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图中是什么机构?反映了什么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还提出了什么经济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017-05-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