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明代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指出“记识”的器官是“脑”而并非“心”,但嘉道年间士人俞正燮不以为然,说中国人与西洋人“藏府不同,故立教不同,洋人巧器……盖为人穷工极巧,可见心窍不开”。这种现象反映了(     
A.传统社会转型任重道远B.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
C.西学东渐受到士人阻碍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023-12-25更新 | 3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宗藩体系不断扩大B.朝贡贸易具有一定规制
C.海禁政策名存实亡D.商品贸易交易程序严格
3 . 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2023-10-27更新 | 1104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学期高考诊断性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4 . 1517年,葡萄牙入侵者闯入我国沿海“剽窃行旅,至掠小儿食”;1601年,荷兰殖民者“驾大舰,携巨炮”,以“通贡市”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侵扰。这些现象(     
A.反映了西欧国家商品输出的迫切需求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是中国对外政策走向保守的重要原因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经济文化交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
6 . 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022-06-14更新 | 4794次组卷 | 3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北京专用)
7 .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据此推知
A.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实行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C.对外贸易受到基层质疑D.市舶贸易导致倭患严重
2022-01-01更新 | 923次组卷 | 12卷引用:黄金卷06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朝中期,手工业、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孕育出一股经济结构转型的巨大冲动,开展对外贸易逐步成为当务之急,海禁与这个发展趋势相背离。并且,当时就有有识之士指出,海盗、倭乱之所以无法禁绝。同旺盛的海上走私活动有着直接联系一“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一番争论,明穆宗的隆庆朝终于决定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朝廷在漳州设立督饷馆,负责对私人海外贸易进行管理并征税。由此,私人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地位,史称“隆庆开海”或“隆庆开放”(1567年)。海禁解除之后,明朝的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内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朝廷增加了不少额外收入,史书记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摘编自陈忠海《明朝的“改革开放"为何成了“烂尾工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放”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隆庆开放”的意义。
2021-03-2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9 . 1593年,倭寇侵犯朝鲜,福建因而禁止通贩海上,但一些人借买谷捕鱼之引,远出海外贸易。中丞许浮远“出示招谕,凡留贩人船,不论从前有引无引、日远日近,俱准驾回照例报官纳饷,一切私通及压冬情罪悉宥免。”。许浮远的做法
A.旨在扩大海外贸易B.终结了海禁政策
C.具有一定的开明性D.加剧了局势动荡
2021-01-29更新 | 322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侯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