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下表为清朝前期对外政策演变简表。由此可推知,此时
时间事件
1685年清廷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增设榷关。
1755年“英人请收泊定海,将货物运至宁波,(清廷)亦许之。”
1757年清廷下谕,“自以驱(外商)归粤海为宜。明年应专令在粤。”
1792年英人马戛尔尼来华,乾隆帝对其改良通商之请,一概驳斥不准。
1810年英国派遣阿姆哈斯来华,未得觐见清廷皇帝。

A.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B.东南沿海潜在危机日益加重
C.中外经济交流完全中断D.中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威胁
2 . 隆庆元年,月港开禁,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向政府提起申请,申请书上要注明商人的姓名、年貌、户籍、住址、贩运货物的种类、数量、船只大小以及将要前往的国家和回销日期等,核对备案无误之后,商人交纳引税,由官员发给商引。这一制度
A.规范了民间外贸行为B.强化了传统抑商观念
C.冲击了朝贡贸易体系D.提高了中外贸易效率
3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道。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此外,两汉时,与中国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国际贸易足迹远达安息、罗马等国家。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最早出现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以前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021-11-14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永乐皇帝时规定日本可以在宁波贸易,日本商人须持明朝所发“勘合”,这是明朝中日贸易的制度基础;隆庆初年(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奏“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这一举措
A.瓦解了朝贡体系B.引发了“倭患”猖獗
C.有利于白银流入D.摒弃了“祖宗之法”
5 . 明中期内阁大臣丘潜认为:“利之所在,民不畏死”“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是亦足国用之一端也。”据此,他主张
A.开放海禁B.提高商人地位C.抗击倭寇D.否定农本思想
6 .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C.轻徭薄赋D.重文轻武
7 . 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2021-10-21更新 | 18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说,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海禁从来没有存在过,无论是明太祖的“寸板不许下海”,还是清世祖的“片帆不许入口”。该学者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
A.海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位B.民间对外贸易较盛行
C.洋商在华贸易受到了限制D.朝贡贸易未曾停止过
2021-10-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明代海上贸易,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外私人贸易发展、成长、成熟和最终合法化。白银需求促使明后期海外政策与海外贸易模式转变,进而推动了传统丝绸之路的极大扩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晚明海上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出B.全球化源于明朝白银货币化
C.明代走向世界缘于内部驱动力D.明王朝主导了世界海上贸易
10 . 清朝初年,为防范与清朝抗衡的郑成功,曾下令禁海,停止一切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清朝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恢复海上贸易,分设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关,强制推行“公行制度”。这表明清朝前期(      
A.实行与明朝相同外贸政策B.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
C.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D.一口通商取代朝贡贸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