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海运和造船业的发达,中外海上交通有了重大发展。从广州出发,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时期中国与外国的水陆交通、商贸、文化交流都超越了前代,并为以后隋唐时期中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2023-02-21更新 | 57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船司”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海令”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贺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津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贺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请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斯密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发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应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追求自己的利益同他人自由竞争。这种政策下政府的职能或君主的义务只有三项第一保护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也就是建立国防。第二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悔或压迫保证人民私有对产的安全。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由大社会而不是少数人经营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设范服务的对象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前两种职能同时为社会商业发展提供便利、为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总体来说斯密主张的政府职能是让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证社会经济运转的正常秩序。对于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本身政府没必要也不应加以干涉应任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由竞争。

——摘编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忠想的道德哲学基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概括明朝“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出现的背景?简评斯密主张的政府角色。
3 . 表现
(1)国内矛盾激化
①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________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大部分由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_领导。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教天理教还攻入了________

(2)对外:________
①背景: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措施:
清初,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________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外商受到严格制约。严厉禁止________出海贸易。
③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021-10-0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前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外贸易政策的理解。
2023-08-14更新 | 333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期开放的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兼收并蓄”。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对外交往等方面,始终贯彻这一“兼收并蓄”的思想,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并且有着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文明的帝国的胸襟。这不仅给唐王朝本身带来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而且对以后的中国的历朝历代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瑞涛《唐朝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贵华贱夷”,闭关锁国,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据陈小军《简论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
7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道。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此外,两汉时,与中国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国际贸易足迹远达安息、罗马等国家。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最早出现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以前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021-11-14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处于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立国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而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已经生长出诸多的工商业文明因子。日本学者波斯又信在概括宋代文明时就说:“与其说是‘纯农业文明’,不如说是‘都市化文明’含有更多的固有特征,这是延伸到19世纪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二三个世纪不被打断的话,必将为其后工厂《机器》工业化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宋代启动的早期工业化进程 未能结成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明清以前的中国,也就是14世纪以前的中国,生产力是走在世界前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新东西,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到意识形态等都有诸多新东西、新因素。可是这些新的因素,新的力量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尤其生产进展的速度很慢,明代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较之元代以前虽有所提高,然并没有明显 的飞跃与突破.

——摘编自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沉迷知识,概括波斯义信称宋代是“都市化文明”的表现。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得不到正常成长的原因。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2021-04-26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明朝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停止正如为什么会使它们首先开始那样,至今仍是个谜。但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它们在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互相竞争着,而且,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它们这样做。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此外,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材料二 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由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乌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5世纪中西航海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5世纪中西航海的不同结局带来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要求把农业管理作为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首要对象,要求各级官吏都要抓农业生产,体验农民的艰辛……确认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的问题……从一般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厚生”(发展农业生产)、“输财”(整治道路)、“遗利”(兴修水利)、“宽政”(薄征轻敛)、“匡急”(社会扶恤)、“振穷”(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

——摘编自赵敏《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原因。

材料二:汉武帝时桑弘羊(公元前153—前80年)辅政,为了打击“不佐国家之急”、使“黎民重困”的富商大贾这股兼并势力,重新实行盐铁专卖,并创行均输(官营贩运贸易)、平淮(官营零售贸易)、榷酤(酒类专卖)等法。另外汉律规定,商人另立户籍,其地位低于普通农民。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反应了中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试评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材料三:(清政府)对于出洋的水手、客商,防范极严,“各级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庶巡哨官兵易于稽查……为了限制外国人的行动,清政府还指定了种种苛细繁杂的条规和章程,如所谓“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等,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外国人在广州商馆居住,不准擅自出入。

——摘编自鲁尧贤《明清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教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试评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2021-05-0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