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据此推断,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商主义B.闭关自守C.宗藩外交D.对外开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嘉庆时期,政府规定行商之间,联保具结,彼此必须为对方承担相应担保责任,同时,还要求沿海各地方政府必须对拖欠外商债务的中国商人予以重罚,“拖欠夷债者,以示重法,所以示调剂之平”。清政府这些举措意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保障外商政治权益C.维护对外贸易秩序D.完善沿海经济立法
3 . 永乐皇帝时规定日本可以在宁波贸易,日本商人须持明朝所发“勘合”,这是明朝中日贸易的制度基础;隆庆初年(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奏“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这一举措
A.瓦解了朝贡体系B.引发了“倭患”猖獗
C.有利于白银流入D.摒弃了“祖宗之法”
4 . 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明中期以后日渐衰落,其原因主要是
A.新航路开辟,旧航线日渐萧条B.明清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衰落
C.国人思想保守,不愿出海贸易D.明中期以后对外政策日趋封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克思写道:“(19世纪)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形成“人为地隔绝于世”的政策是
A.朝贡贸易B.商品专卖制度C.闭关锁国D.奏折制度
2020-07-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经济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



                      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发展原因。

材料三



(2)依据上图,从布局、功能的角度比较唐宋都城的异同,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019-11-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A卷)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恩格斯在谈到国家政权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时,将其归纳为三种情况。

(1)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

(2)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历一定的时期就要遭到崩溃;

(3)或者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朝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一种。

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演进中的案例,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
第一层级:能合理运用一则史实论证其中一个观点;
第二层级:能合理运用多则史实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第三层级:能合理运用多则史实综合论证上述观点;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9-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乾隆御制诗》写道:“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其所示现象被改变是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期
9 . 五口通商后,受雇于外国商行,为其在华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奔走的中国人被称为买办。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外贸重心由广州转向上海
B.买办大量投资于近代企业
C.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质变
D.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10 .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海外扩张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