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重要纽带,而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材料三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

材料一   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材料二   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
3 .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福建的对外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门户大开,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尤其是英国,它的“大队船舶突然涌至,为了替英国各殖民地取得‘劳工’,几乎是要把中国的监狱大门都打开似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等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其后清政府与其他列强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此人民出国遂成为合法,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从而形成了契约华工出国的高潮。

——摘编自苏文菁等《闽商发展史·总论卷》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后……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48.21亿美元,是1978年的418倍……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9.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是1996年的30倍,年均增长32.7%(现价)……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23.3%,比199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摘编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1)据材料一,分析“海禁”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劳务市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客观进步性。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福建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18-03-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是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广州十三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7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禁止海外远征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制度结构上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是导致对外推动力的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