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当中国的仁人志士苦苦追求,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药方时,以社会调查作为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传入了中国,最初在中国进行社会调查的一般是西方的学者,他们中间有传教士、有社会学的教授。他们的调查多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比如人力车夫、农村经济等。而20世纪20年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和留学生的陆续回国,国内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社会学系,学生们在学习中接受了社会调查的方法,中国人开始了自己主持的实地调查。

——摘编自罗艳《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工作方法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9407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中指出,在新革命形势下,党内“发生了许多‘左’的错误”,“如不严格纠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是要受到危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党内至今还有许多干部不懂得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为此,必须“对全党加强统一战线教育”,“加强进行策略教育”。而加强革命策略研究和教育,实际上需要党员干部了解革命情况,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

——摘编自许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制度化》

材料三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分别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看法。撰写《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而且为中共八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摘编自闻言实《1956年中央领导同志的调查研究与<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在近代中国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开展调查研究的意义。
2024-01-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在历史意义上包含了两个层面或说两个阶段的历史。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由此揭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高张伦理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义旗后,先进知识分子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成功策划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因此我们说,五四新文化(民主、科学)运动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作了思想铺垫和启蒙准备,同时五四爱国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机延伸和继续。

——摘编自张宝明《回眸五四:从“民族”与“民主”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大事记(部分)

5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五千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爱国大游行。此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57日,上海各高校学生、群众团体及各商帮为力争青岛抵制日货,在西门公共体育场举行国民大会。

64日,上海学生举行讲演,营救北京被捕学生。

6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织公司、日华纺织公司、上海纺织公司等工厂工人为营救被捕学生,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举行罢工。上海商界宣告罢市,各商店门口贴有, “不诛国贼,誓不开市”标语。此后,各地、各行业工人、商人等罢工罢市、抵制日货斗争风起云涌。

628日,在全国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宣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王承礼《五四时期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爱国运动的特点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2024-01-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6月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一边倒”。需要指出的是,客观形成的“一边倒”格局,不仅是新中国政策选择的结果,也是外部世界对中国革命作出反应的结果。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这一格局下,中国政府所寻求的主要外交目标基本都达到了。

——摘编自章百家《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

材料二: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基本态势。苏联不仅支持越南在1978年底侵略柬埔寨,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且在1979年底亲自出兵阿富汗,推行“南下战略”,企图从印度洋侧翼包抄欧洲。苏联的政策同时将中美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一方面,美国新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对美国外交发挥更大作用,强调美国不仅要有强势的领导人,强大的国力,更要依赖通过扩大联盟体系和稳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来维护美国的西方世界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要开始改革开放就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

——摘编自倪世雄《中美关系70年: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2023-04-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都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城市的发展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与人们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的主体们(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不断地逐利的意识并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大胆积极地消费,而这种享受生活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也正是15、16世纪以来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事实上,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城市化率之高与其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压倒性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伯明翰,而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更是起了先锋的作用,同时,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甚至消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英国对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外来移民逐渐增多,所以英国大城市吸收的大量的外来移民,如德国人、希腊人、瑞士人、法国人以及各国的犹太人,他们集中移民至大城市,尤其是伦敦。……但是工业革命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

——摘编自《英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并结合15、16世纪相关史实说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在近代欧洲文明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武帝时,如何强化社会的管理成为统治者急需,董仲舒在战国后期儒学的基础上综合了法、道、阴阳等各派思想,建设了功利化的新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在五代乱世背景下建立的宋王朝,面临着巩固政权与和谐社会的双重任务,而此时的儒学可以治国却难以治人,佛道可以治人心却缺乏规范人伦道德思想,由此理学应运而生,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试图从先秦儒家中寻找智慧改造儒学,正是儒学经历危机的反映。

——摘编自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23-0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贴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重要地位。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从此,儒学开始哲学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程朱理学在明初作为代表统治者意志的官方哲学地位正式得到确立。在其僵硬冰冷的教条束缚钳制下,人性遭到践踏和扭曲。随着明王朝统治腐败而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晚明时期,出现了一种“率性而为”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任性自适、狂放不羁的文人学士。著名文学家汤显祖言:“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冯梦龙甚至主张以情教代替礼教,在这股“尊情”思潮的影响之下,晚明的诗文、小说的创作中无不以情感为纲。明代文人则注重的是市民色彩之“情欲”。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张岱(1597 ~1689年)也认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里的“癖”,就是鲜明突异的个性。

——摘编自王国健《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小说人物性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儒学领域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形成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023-01-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国际环境来讲,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要求“自强”。从国内环境来说,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摘编自《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洋务派“借法”30多年,共兴办了60个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总计投入经费约S 300万两。其中军事工业21个,创办及历年增添设备经费约1 500万两,其他近代企业39个,投资3 700万两。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投资170余万两。如果再加上在洋务派影响和特别批准下,以官督商办名义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也不过共有120余个,合计投资约5 800万两,平均每年4个,投资不及200万两,这样的数字不仅根本无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即使起步差不多同时的日本,截止1892年的25年中,最后共建成了5 600多个公司,总计资本2. 89亿余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资本1 100余万日元,约合中国银两700多万两。

—摘编自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

材料三: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他们在大力弘扬西学、新学的同时,也对孔子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锻造出了为维新服务的一套系统的“托古改制”理论,这主要体现于《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述,它们为维新运动的兴起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也一直为康有为辈所坚持……对顽固守旧思想形成很大冲击。

—摘编自《中国近代思潮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指出戊戌维新运动产生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