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唐代

五代

宋代

河北



3

河南

2

2

11

陕西

7


1

江苏



29

浙江

5


159

福建

6

1

85

江西

7

8

224

湖南

8


70

广东

2

1

39

四川

6


3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书院发展的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口可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深受年轻人喜爱。以下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材料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很差。

在第二年,这家饮料公司公开登报,用350英镑的奖金悬赏征求译名。最终,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击败了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而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为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乐。

1948年上海成为可口可乐海外首个销量超百万标箱的城市。

在2年后,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

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中国,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协议。可口可乐撤离大陆30年后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工厂建成之后,很快有了不同意见。一位老同志先发话了:“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

1982年1月30日,商业部通电全国,立即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3年又有卫生部门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

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想把浓缩汁厂也建到中国来,由于配方保密,美方要求这个厂由可口可乐独资,但在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最后采取合作办厂,中美各控股50%,组成一个合作企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


(1)请你分别为1931年、1945年可口可乐在中国销售编写一句广告语。
(2)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口可乐能够重返中国的背景。
(3)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遭遇困难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工厂大多受到战火威胁。许多民族企业家誓不以厂资敌,愿意为国民政府生产军用物资,纷纷上书要求国民政府协助安排工厂内迁。除缺乏政府充分补助外,民营工厂内迁途中经常遭到日机轰炸,损失极为惨重。担任内迁运榆工作的民生轮船公司承受巨大牺牲,出动几乎所有的船只将内迁工厂的物资运到武汉。与此同时,以兵工企业为主的国营工厂也进行了内迁。1938年后,武汉逐渐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国民政府继续协助工厂向川、滇等省内迁。截至1940年底,沿海沿江厂矿共内迁448家,复工后产品价值近1.46亿元,这一壮举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为中国抗战保存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一《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内迁的相关背景并简要分析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指出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2021-07-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后,随着党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再加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1956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中也暴露出苏联发展中的一些弊端,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科学地学习苏联,更加深入、全面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就是探索中的一篇标志性文献。《论十大关系》不仅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是我们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刘少奇听了毛泽东的报告(《论十大关系》后说:“主席作了调查,讲了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应当成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纲。”

一捕编自朱继东《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遵循---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莫言曾说:“我在一九八五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小说。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85年以后,随着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纷纷传入中国,莫言不再简单模仿,他开始深入研究西方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叙事模式变得复杂来。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他把笔触深深插入中国的土地上,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乡土气息,使得他的小说兼具传统的厚重性与现代的先锋性。莫言的创作立场,究其根本,大致可分为“作为老百姓写作”和“为老百姓写作”两种情况。而他本人也坚定地以“做为老百姓写作”自居,致力于挖掘故乡的生活内蕴,展现故乡的粗犷与淳朴,表达自己内心的眷恋之情。

——摘编自于晶《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接地气的“乡土”作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所反映的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毛泽东和莫言对你学习外来思想文化有何启示。
2021-03-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龙里县九八五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 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中世纪的人,力求达到知识的完全的合理的协调,把这当作是哲学及宗教的目标……伽利略与牛顿的物理学,推翻了这个自成系统知识体系;科学采取了建立在力学基础上的常识性实在论。近年来物理研究,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或者说进入了 17 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状态。一方面它的古典的背景,即牛顿的动力学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学,依然在应用,依然在产生具有伟大价值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今日最惊人的发现——原子结构的理论方面,古典的定律又已失其效用,而我们不得不接受相对论与原子论概念。

——以上史料皆选自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相比有何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021-01-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

                                                     ——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

                                ——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

材料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于1941年12月开始,1942年1月中旬结束。在会战中,中国军队实行诱敌深入,主力保持外线作战,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战术原则。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中国海空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作战。同时,20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5万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气焰十分嚣张,美英接连失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军队的胜利格外引人注目,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摘编自陆静<从抗日战争的试题反思教学)


(l)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胜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4503次组卷 | 62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 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 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

—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丘吉尔同他的同谋者认为:“要使前俄罗斯帝国臣服,不仅是军事上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止俄国。”

—《丘吉尔的一生》

材料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丘吉尔的一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的历史背景是否相同?说明判断的理由。

(2)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丘吉尔对德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在材料一和三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2018-08-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盘县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锺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朝,最高统治者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政治相对开明,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诗人们敢于在诗歌中揭露社会矛盾,讽刺时政。唐诗出现了“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之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的文化整合局面。唐诗重在自然意象的运用和表现,追求自然与和谐,诗渗透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中国成为诗的国度。

材料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带来书籍普及的现象。宋人读书的范围拓宽,写诗、词更多地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意和诗句。宋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努力挖掘其中意蕴,编著人文意象的运用和表现,所以宋诗、词带有一种新的诗文生活气息。

宋代城市的规模和手工业、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市民活跃,宋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修酒,适应了城市娱乐消费的需要发展起来。词人柳永考取进士却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创作,他把词引向俚俗,表现市民情趣,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息、活力和趣味。苏轼以诗为词表现传统题材,辛弃疾、李清照等以词言志、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伤情感,使词取得和诗同等的地位和功能。

材料三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智慧和才能,与正统诗文产生一定的距离,他们选择了戏剧创作。元曲作为新兴的城市文化形式,适应了社会下层市民,包括工匠、商贩等的娱乐需求。元曲剧作家与演员互磋剧本、演技,通过演员的动作、曲词、对白来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在唱念做打各种因素中,以唱为主导。整个元朝弥满着戏剧气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出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传世之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诗繁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词、元曲成为流行文学形式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8-02-0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