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2014-09-26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A.“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B.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C.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D.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时,清军装备了从欧洲进口和中国军工企业仿制的先进后膛枪炮,其中淮军装备最为精良,全部装备了毛瑟枪,另外还有当时最新式的速射炮和13响连发枪(重机枪的前身);清军的许多军官都接受过军校培训,弹药也很充足,一场战役打下来所消耗的子弹、炮弹往往比日本人多得多。倒是日本人往往因为弹药耗尽而撤退。清朝拥有铁甲舰5艘,日本3艘。定远、镇远两舰的排水量,都比日本最大的舰只还大一倍,日舰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也只及中国的一半。中国的主力舰平均中弹100多发还能安然返回,而日舰平国均中弹十几发就被打成重伤,甚至有两艘舰船在拖回途中沉没了。英国某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19世纪后半期)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痛感“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而作为知识分子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则掀起“公车上书”运动,要求清廷拒和、练兵、迁都、变法。状元张骞则认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运动亦展开,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1895年2月领导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

——摘编自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

材料三   《马关条约》成为列强“进一步掠夺物资财富来发展它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当时日本财政界名人井上曾说过:“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日元。因此,三亿五千万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在国外创办工厂,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摘编自[日]石井宽治《日本的对外战略(1853~1937年):帝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于清朝军事力量的观点并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关条约》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的表现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颜氏家训》部分目录

卷次篇目子目内容概要(节选)
卷一教子篇第二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治家篇第五教化须自上而下;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卷二风操篇第六言谈举止有礼有致;北方颇具华夏遗风;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珍惜身边圣贤人;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勉学篇第八学习无用是个谬论;学以致用是根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勤奋好学方成大器;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卷四名实篇第十名不副实以为耻;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卷五省事篇第十二君子当修德以待时;追名逐利必招祸
卷六归心篇第十五儒佛两家本为一体;修道之事大矣哉;五常之道始于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为题,写一篇《颜氏家训》的图书推介词。(要求:表述成文,言之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
(1)据材料一,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
2016-12-12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陕西商洛市高三上期期末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近代知识界对中西方学说的认识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近来工算之士,每据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见西术之精而薄视中法,不亦异乎?”

——清·阮元《畴人传》(注:畴人指古代专门执掌天文历算之学的人)

材料二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清·俞樾

材料三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桀,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中西方学说态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张并说明其目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023-02-16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D.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2019-01-30更新 | 9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9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他抨击参加科举的文人“读书惟知进取之事,不通大义,不法古人”,书院课业应“讲求道义、敦崇实学”“切于人伦之用”。姚莹曾在福建、台湾等地做官,在任台湾兵备道期间率领台湾军民抵抗英军的侵略。他两次奉旨担任藏差,并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著成《康輶纪行》《东槎纪略》等考察类纪实著作,他在书中指出“英国居西北方海中……本国虽不甚大,人精巧,善治器械”“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皎然者矣”“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士卒要寒能赤体,暑可重衣”等。姚莹一直致力于寻找振兴国家之策,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进步思想家。

——摘编自施立业《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姚莹卷》


(1)根据材料,概括姚莹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姚莹的“考察类纪实著作”。
2023-07-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所示是后人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据此可知(    )
朝代人物评价
唐代李吉甫“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明代于慎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A.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治B.隋朝因修运河而亡
C.隋炀帝的功过参半D.大运河的开凿有深远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