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万历十年告示中“近据碣石水寨盘获番徒一十八名,连船一只…又获番僧二十六名,并船一只”。1720年罗马教皇派使臣到达北京,求见康熙皇帝,要求管理在中国的传教士,遭到拒绝。随后,康熙皇帝下令禁止传教。这表明
A.康熙帝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B.天主教势力已在中国形成规模
C.大航海背景下的中西文化相遇D.罗马教廷在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离开北京前起草了一份信件,将英国政府及东印度公司委托他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转达给乾隆皇帝。要求如下(部分)

(英王)“为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使英国商船到彼收歇,存放一切货物,且可以居住商人。”“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之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英商运往广州货物,赐予免税。”

——摘编自《清史编年》

材料二 乾隆皇帝给马嘎尔尼的答复信件如下,(部分)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拨阅表文,词意肿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提出的要求和乾隆皇帝的答复分别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提示:分别从原因、内容、评价三个维度分析。
2021-05-08更新 | 31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93年)马戛尔尼希望与帝国(指清王朝)政府就通商贸易的若干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事项包括:开放新的通商港口,取消广州通商的种种限制,向北京派驻外交使节,……帝国政府一口回绝了英国使节的全部要求,……

——《1750~1950的中国》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于1972年驱逐了蒋介石的代表,正式邀请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有关部门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今天,我们却发现,中国是如何突然和固执地从本国迈进世界的门槛的。经过了长达15年的谈判,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入世”十周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指出材料二中马戛尔尼的要求所反映的当时世界经济和英国经济的特点。试分析清王朝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的政治、经济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对世界市场的态度先后有何差异?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8-0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纷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1945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基础上进行了哪些理论探索?这些理论有何共同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材料四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9-09-0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热身训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
(4)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概括影响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化的因素。
2019-05-0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2019届天津红桥区高考二模-历史
6 . 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和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西欧和中国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1949—1978年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摘编自中国网《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三 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纵观经济发展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6-12-1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天津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