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东印度公司曾记载,每有船只到港,粵海关官员总要挑选贵重货物进献清朝皇室,费用由十三行行商负责;行商在承担税收外,每年仍需缴贡银5.5万两作为内务府购买洋货的费用。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A.行商遭受经济压榨B.皇室非法聚敛财富
C.经济贸易体制落后D.十三行垄断了贸易
2 . 《明史·日本传》里记载“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可以得出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B.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C.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D.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
2020-07-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等友好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广东新语》记载,康熙年间“(广东)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该记载表明当时
A.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B.面临严重的外患威胁
C.阶级矛盾不断升级
D.广东与中央矛盾尖锐
2019-05-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019-01-30更新 | 6203次组卷 | 91卷引用:吉林省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
C.富国强兵D.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6 . 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B.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7 .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
2019-01-14更新 | 25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松原扶余县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料记载:雍正时期曾解除了南洋贸易之禁,南洋贸易重新兴旺起来,不仅解决了与外贸有关的人口生计问题,也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手工业的发展。乾隆时期也解除了广东的矿禁,让民间力量可以开采铜矿,以吸纳剩余人口,这反映了当时
A.闭关国政策不复存在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农耕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D.带有近代性内涵的政策
9 . 清朝梁廷楠《粤海关志》记载:“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这反映出
A.清政府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B.十三行由此专门经营对外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清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
2018-03-20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九中学高一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10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