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清朝嘉庆皇帝对外国使臣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此言论说明清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
A.宽容开放B.闭关自守C.经贸频繁D.平等友好
2 . 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3 . 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出番贸易香货”,某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走私。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
C.民间贸易并未断绝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
4 .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据此推断,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     
A.重商主义B.朝贡贸易C.闭关自守D.对外开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太祖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成祖为“昭示恩威,扩往圣之弘规,著当代之盛典”,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明正统(1436—1449)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倭寇卷土重来,欧洲殖民者也纷至沓来,海禁政策开始日趋严密。明朝的海洋政策取决于(     
A.倭寇对沿海的骚扰B.抑商政策不断调整
C.东西方地位的变化D.国力的兴盛与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此措施(     
A.表明朝贡贸易面临崩溃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C.进一步落实“海禁”政策D.体现了一定的经济理性
7 . “船队必须持有礼部颁发的通行证,才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的港口上岸,一面进行贸易,一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许可。一旦获得许可,船队便在官员护送下前往京城,下榻会同馆。(船队)在向朝廷递交国书、贡献方物后,携带的货物才可以在会同馆附近进行交易。”该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贸易B.唐朝汉志商道贸易
C.明期的朝贡贸易D.晚清通商口岸贸易
8 . 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做法(     
A.规范了中外贸易B.阻滞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C.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D.保护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9 . 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